[发明专利]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9328.4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5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詹平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平冬 |
主分类号: | F16H55/28 | 分类号: | F16H55/28;F16H5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 机构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机构的控制方法有关,特别是指一种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产业机械的传动、位移皆利用各种齿形组件搭配电动机结合来达成,而齿形组件的型态有相当多种,如齿条、涡轮、导螺杆…等型态。
然而,电动机与各种齿形组件搭配结合传动时,主要透过齿与齿相互啮合来达成,而由于制造公差、磨耗等因素,会使电动机与各种齿形组件搭配传动时产生背隙(齿隙)的问题,该背隙会造成该电动机与各种齿形组件在每次启动、运转或停止时,齿与齿之间会因背隙产生碰撞,而衍生出因碰撞造成损坏、震动、噪音或传动不顺畅等相关问题。
另外,当该电动机与齿形组件存有背隙时,可降低该电动机与齿形组件间传动时的磨耗,以延长该电动机与齿形组件的使用寿命。
是以,如何开发出一种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其除了能够控制降低甚至消除该传动机构的背隙之外,更能根据需求而使该传动机构的背隙以理想设定值存在,并提高传动精度,即是本发明的研发动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其能根据需求控制传动机构的背隙产生或降低甚至消除。
为解决上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一种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该传动机构包含一具有第一齿形驱动件的第一电动机、一具有第二齿形驱动件的第二电动机、及一与该第一、二齿形驱动件啮合的齿形组件,该控制方法包含:
(a)控制该第一电动机正向转动以及该第二电动机反向转动,使该齿形组件定位不动;
(b)控制该第二电动机输出一能带动该齿形组件位移的扭力值,当该齿形组件与该第二齿形驱动件产生背隙、或该齿形组件与该第一齿形驱动件产生背隙时,该第二电动机的扭力值则相对改变,并记录该齿形组件各位置上扭力值的变化;
(c)当该齿形组件需精准定位时,根据该扭力值的变化以控制该第二电动机位于该齿形组件各位置上位置间距大小,以对应该齿形组件各位置而改变该第二电动机对应第一电动机的位置偏移量;当该齿形组件不需精准定位时,则不需对该第二电动机进行控制。
较佳地,该第一、二电动机为伺服马达。
本发明的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其能根据需求控制传动机构的背隙产生或降低甚至消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二齿形驱动件扭力值与齿形组件位置的对应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4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组合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是第一电动机
11、11a、11b是第一齿形驱动件
20、20a、20b是第二电动机
21、21a、21b是第二齿形驱动件
30、30a、30b是齿形组件
32b是双螺帽 321a是第一螺帽
321b是第二螺帽
40是光学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传动机构背隙的控制方法,该传动机构包含一具有第一齿形驱动件11的第一电动机10、一具有第二齿形驱动件21的第二电动机20、及一与该第一、二齿形驱动件11、21啮合的齿形组件30,其中该第一、二电动机10、20为伺服马达,该伺服马达的组成及作动方式属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而该第一、二齿形驱动件11、21为齿轮,该齿形组件30可为齿条、涡轮、导螺杆等,本实施例中举齿条为例,且搭配一光学尺40以作为该齿形组件30位移位置的回馈信号,该控制方法包含:
(a)控制该第一电动机10正向(或反向)转动以及该第二电动机20反向(或正向)转动,使该齿形组件30定位不动,此时,该第一电动机10系作为该齿形组件30的位置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平冬,未经詹平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93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防水边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散热型太阳能电池背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