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温室气传病害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7691.2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0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宋卫堂;赵淑梅;刘伟;李保明;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7/00 | 分类号: | A01G7/0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王加岭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温室 病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治温室气传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我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已达到350万hm2。由于温室的封闭气体环境,使得温室的气传病害严重多发,很大程度上影响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常规农药防治的效果一般,且难以达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药物毒害性较大且农药残留问题难以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食物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研究成为热门和关注的焦点,因此,研发新型的病害防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突破传统利用农药进行病害防治的模式,提供一种安全、无害的防治温室气传病害的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防治温室气传病害的方法,用臭氧浓度为10-20mg/L(优选15mg/L)的臭氧水喷施于作物的地上部分,喷施量为5-20L/亩(优选为15L/亩),每隔7-10天喷施一次,喷施后,可以将温室密闭,保持1-3h;其中,所述臭氧水是通过向水中通入微纳米臭氧气泡制得的。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纳米臭氧气泡是由微纳米臭氧气泡发生装置产生的,直径在数十微米(μm)和数十纳米(nm)之间的微小气泡。所述微纳米臭氧气泡发生装置由三部分组成:氧气瓶、臭氧发生器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氧气瓶为臭氧发生器供氧,将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进气口,产气流量为1-3m3/h(优选2m3/h)。
前述方法适用于防治温室设施气传病害。在温室作物无病害发生时,定期喷洒微纳米气泡臭氧水可以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效果,并且臭氧还原为氧气,提高了温室内的氧气浓度,利于作物的增产。
用于制备臭氧水的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可以是河川水或井水。
具体地,本发明的一种防治气传病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微纳米气泡臭氧水的制备
(1)微纳米气泡臭氧水制备所需的装置主要包括:工业用氧气瓶、臭氧发生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臭氧水制备桶。
(2)将臭氧发生器(产气量为20-40g/h,优选40g/h)的进气口连接工业氧气瓶用于提供氧气。
(3)将臭氧发生器出气口,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流量为1-3m3/h)的进气口。
(4)将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放置在臭氧水制备桶(容量为30-100L,优选50L)中。
(5)连接系统电源,开启臭氧发生器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调节氧气流量和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流量,在臭氧水制备桶中进行微纳米气泡臭氧水的制备,根据需要臭氧的浓度调节充气时间,一般为20-40min。
II.微纳米气泡臭氧水的雾化喷施
取制备好的微纳米气泡臭氧水装入农用喷雾器中,在温室作物的叶片、茎干、果实等的表面均匀喷洒,喷洒量一般为10-20L/亩,从而杀灭气传病菌。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一)本发明的利用微纳米气泡臭氧水防治气传病害的方法,通过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并通过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产生微纳米臭氧气泡,使其迅速溶解于水中,以制得的含有较高浓度臭氧的臭氧水,通过定期对作物进行喷洒,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防治温室蔬菜的病害发生及蔓延。
(二)臭氧具有杀菌谱广,杀灭率高,作用效率高,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残留,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可快速杀灭气传病原菌,而对农作物无害,且对环境无污染,副产物为氧气,利于作物的呼吸作用,起到增产的作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符合农作物绿色生产的标准。
(三)臭氧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利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可以产生微纳米级别的臭氧气泡,气泡小、溶氧率高,从而提高臭氧的溶解度;且这种微纳米气泡臭氧水稳定性高(半衰期为16-20小时),从而可以大幅提臭氧的杀菌效率。
(四)利用瓶装氧气为臭氧发生器供氧,提高了臭氧的产生速率和纯度,从而提高了臭氧水中臭氧的浓度,提高了土壤的消毒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实施例1日光温室番茄气传病害-叶霉病的防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76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