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稠油集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7648.6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4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锡荣;张天宇;许春梅;张增丽;黄凤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11/02 | 分类号: | C10G11/02;C10G11/04;F17D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浩然;王凤桐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稠油集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稠油集输的方法,特别是在将稠油进行催化降粘后再集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世界石油资源中,稠油的地质储量远远超过常规原油的储量,随着石油需求不断增加,常规原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使得稠油具有了很大的开发价值,世界石油开采中稠油的产量也逐渐增大。但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较高使得其粘度和凝固点较高,造成稠油的开采和炼制难度变大。
由于稠油的高粘度,稠油在集输过程中流动性变差,流动阻力增加,井筒的举升和油管的长距离输送都变得非常困难,基于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通过降粘以解决稠油在集输或开采过程中的粘度大操作难的难题,如在8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Hyne等人提出了稠油的水热裂解降粘的方法,也就是在注入蒸汽的同时,加入一些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可在水热条件下催化稠油的重质组分裂解,使稠油粘度降低而易于开采或集输。他们还研究了镍、钼、铜、锌、锰和铁等金属离子在模拟注蒸汽条件下,对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稠油水热裂解催化反应。CN1915488A公开了一种井下稠油水热解催化降粘用的催化剂,该催化剂由硅铝胶或氧化铝、粘土和固体超强酸混合制得,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80℃、时间为36h和压力为高压,对稠油的降粘率为60%左右;CN101570684A公开了一种由钼盐、蒸馏水和碱溶液和芳环酸制成的井下稠油水热裂解的催化降粘剂,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80-280℃、时间为24-48h和压力为高压,对一般稠油和超稠油的降粘率为90%左右。以上这些稠油水热解催化降粘反应普遍反应时间长(24h以上),反应压力高(6MPa以上)。而CA1195639和CN101649734A公开的降粘方法需要很高的反应温度(370℃以上),能源消耗大。
US4743357公开了一种采用二价铁或三价铁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硫酸盐为催化剂,在外加氢气的作用下对稠油水热裂解成轻质烃;US5269909公开了一种采用氧化铝负载镍、钼为催化剂,在甲烷、氢气的气氛下水热催化裂解稠油的工艺;CN101440275A公开了一种稠油注蒸汽开采用氧化降粘剂,该氧化降粘剂以过氧化物、有机酸的过渡金属盐、磷酸盐和碱性物质作为降粘剂组分。使用上述催化剂或降粘剂来对稠油催化降粘时都需外加氢、甲烷等,或者需外加供氢剂或供氧剂,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反应时间也较长。
因此,研究在短时间内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对稠油进行催化裂解改质以降低稠油粘度而实现正常集输变得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稠油集输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稠油集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一种混合物置于使稠油中的重质组分发生催化裂解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并将所得产物油输入外输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由稠油、催化剂和水组成,所述稠油、催化剂和水的重量比为1∶0.00004-0.01∶0.02-1.5,所述催化剂为含铁、钴、镍、钒、钼、锰、铜和锌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反应包括第一反应阶段和第二反应阶段,所述第一反应阶段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60-320℃、压力为0.4-6MPa和时间为20-60min;所述第二反应阶段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60-320℃、时间为10-140min,且第二反应阶段的压力比第一反应阶段的压力低0.2-5.8MPa。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无需额外的供氢剂或供氧剂即可将在50℃下脱气脱水后的动力粘度不低于1000mPa·s的原油的粘度降低至少约65%,对50℃下脱气脱水后的动力粘度不低于1000mPa·s的原油有很好的催化降粘效果。而且本发明的方法无需添加其他添加剂,在较短时间、较低温度和压力下实现了降粘、方便集输的目的,操作方便,适合于油田实际应用。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76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光伏组件的夹具
- 下一篇:挂网处理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