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可调谐光滤波器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7189.1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董玮;陈维友;张歆东;刘彩霞;阮圣平;周敬然;郭文滨;沈亮;李哲;肖永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01 | 分类号: | G02F1/01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景林;刘喜生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oi 聚合物 混合 集成 谐振腔 调谐 滤波器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热光驱动的可调谐光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沿着输入光信号方向依次是输入波导、由硅和聚合物交替组成的第一DBR阵列、聚合物F-P谐振腔、由硅和聚合物交替组成的第二DBR阵列、输出波导组成,且在聚合物F-P谐振腔的上表面设置有加热电极;输入波导、第一DBR阵列、聚合物F-P谐振腔、第二DBR阵列、输出波导均为内脊高、外脊高和脊宽相同的脊型结构,且在SOI材料的顶层硅中制作;宽带光源发出的光耦合到输入波导中传播,从输入波导出来的光,依次进入第一DBR阵列、聚合物F-P谐振腔和第二DBR阵列;光束在聚合物F-P谐振腔中经过多次反射、干涉,形成稳定输出的光场后,满足微腔谐振条件(1)的特定频率值的光将由输出波导输出;
其中,为相位因子,IT为透射光的强度,I0为入射光的强度,R为腔体两端的反射率,n为F-P腔的有效折射率,h为F-P腔的长度,i为光线的入射倾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热光驱动的可调谐光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输入波导内脊、第一DBR阵列、聚合物F-P谐振腔、第二DBR阵列和输出波导内脊的高度为顶层硅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热光驱动的可调谐光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输入和输出波导内脊的高度为5μm,外脊的高度为4.1μm,宽度为6μm;DBR阵列中硅的长度为560nm,聚合物的长度为1.32μm,聚合物F-P谐振腔的腔长为21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热光驱动的可调谐光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为聚亚安酯Polyurethane,其折射率为1.48~1.49、热光系数α=-3.3×10-4/K。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热光驱动的可调谐光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DBR阵列和第二DBR阵列均为3对硅/聚合物相互交替的周期性结构。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SOI和聚合物混合集成的F-P谐振腔热光驱动的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选取SOI衬底,其顶层硅为(100)晶向,厚度为3~7微米,电阻率4~8Ω·cm;埋层二氧化硅的厚度为1~3微米;衬底硅的厚度200~500微米;
2)在SOI衬底的顶层硅一侧,按照所设计的器件的结构和尺寸,通过光刻、ICP刻蚀顶层硅至埋层二氧化硅,形成DBR阵列及F-P腔结构;
3)在SOI衬底的顶层硅一侧,光刻、ICP刻蚀形成脊型结构;
4)旋涂聚合物材料,旋涂的聚合物材料填充在步骤2)刻蚀出的DBR阵列及F-P腔间隙中并涂覆在整个器件表层;
5)在聚合物表面ICP刻蚀,刻蚀至顶层硅的上表面为止,形成硅与聚合物交替的DBR阵列和聚合物F-P谐振腔;
6)在聚合物F-P谐振腔的上表面用蒸发的方法制作金属铝电极;
7)用划片机划片,将制作有器件的部分从整个SOI晶片上分离出来,并对波导的端面进行抛光处理,引出电极,从而完成器件的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718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