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灾应急逃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6618.3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8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洪清泉;洪伟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客汽车零部件(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3/00 | 分类号: | A62B3/00;B60R21/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灾 应急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破碎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于玻璃环境的火灾应急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生活中已在人员密集场所和客运车辆、公交车车辆等为了提高空间的温度、噪音、防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已在各空间上应用安装有相对密闭的钢化透明玻璃,此举措同时也带来了在消防应急逃生中的一些隐患。虽然已有部分场合在玻璃门窗附近放置有人工敲打破碎玻璃的工具,但因管理不到位和操作使用作业指导不明确,工具经常性丢失或应急时不懂得使用等问题而造成了无法实现即刻打开逃生通道。当人员密集空间突发性发生火灾或是有毒气体泄漏时,因空间设置有密闭式玻璃门窗无法即刻打开,人员慌乱中无法及时逃生而直接影响了最佳的逃生时间和机会,造成重大的群死群伤等恶性事故。
中国发明专利ZL200920305674.7公开了一种固定式钢化玻璃破碎逃生器,其固定在钢化玻璃上的底座上设有垂直于钢化玻璃表面的通孔,通孔内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撞击杆,所述撞击杆在靠近钢化玻璃一端设有一个固接成一体的硬质的锥体,其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击打帽,在底座和击打帽之间设有套接在撞击杆上的复位弹簧,在底座的柱体外侧设有保护套。上述的发明是一种固定式逃生器,逃生时无需寻找即可迅速击碎钢化玻璃,由于采用拍击方式且撞击杆垂直于钢化玻璃表面,有效降低了击碎钢化玻璃所需的冲击力,避免了使用时的打滑现象,方便体弱者使用,保护套设计可有效避免因误拍造成的无谓损失。但其固定方式为粘接,固定效果差,易脱落,特别是当对其施加的力的方向存在侧偏,极容易把整个装置击落。所述的装置虽然采用了保护套,但仍然无法避免误操作,而且纯手动操作模式,不方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装置存在的不足,中国发明专利ZL 201020632783.2公开了一种钢化玻璃自爆器,所述的外壳为桶形,外壳的内部放置有撞针板,所述的撞针板与外壳底面之间设置有雷管,在朝向外壳上沿的撞针板板面上固定有撞针,所述的支撑装置设置在撞针板或撞针与钢化玻璃之间。安装牢固可靠,撞击力大,破碎时间短,使用安全可靠,易于实现集中控制和智能控制,可有效避免误操作或恶作剧破坏车窗玻璃现象的发生。但上述装置仍然存在不足:采用雷管作为驱动力,在近距离使用时,不管是启动还是平时未启动,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采用完全依靠引爆雷管进行驱动,在控制器失效的情况下,则无其他方法进行驱动,而所述装置往往是在比较极端的环境下使用的,如火灾、爆炸、车祸现场,在上述情况下,控制器损坏失效是极有可能的,因此只采用一种驱动方式并不科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实用,使用成本低,聚集有自动、手动、报警,科学有效的应急击碎玻璃的逃生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火灾应急逃生装置,包括装置本体,以及设置在装置本体内部的撞击装置,所述的撞击装置包括撞针;装置本体上与撞针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撞针输出口;撞击装置上安装有回位弹簧;所述的撞击装置还包括与撞针相接触的手动驱动装置,所述的手动驱动装置包括立柱;保险销通过立柱上的孔位固定立柱。
作为优选,所述的立柱一端与撞针相接触,立柱另一端为手动拍打板,所述的手动拍打板的横断面的面积大于立柱的横断面的面积。
作为优选,撞击装置还包括电驱动装置,所述的电驱动装置与撞针相接触,用于驱动撞针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驱动装置设置在撞针与手动驱动装置之间。
作为优选,撞针与手动驱动装置的接触面的位置上设有空腔,用于容纳电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空腔的结构为:撞针与手动驱动装置的接触端均为筒状结构,所述的筒状结构套装而形成空腔。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驱动装置通过电启动线路或无线通信方式与远端控制器相连。
作为优选,撞击装置与装置本体间设置有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的火灾应急逃生装置还包括报警装置,保险销通过立柱上的孔位的一端与报警装置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的装置本体设有安装固定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客汽车零部件(厦门)有限公司,未经中汽客汽车零部件(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66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浮式换热器
- 下一篇:复合的预成型建筑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