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子午线轮胎的减薄带束层部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6160.1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6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陆永俊;刘江伟;鲍矛;李淑凤;矫阳;曾心苗;郭振涛;李铁军;张艳霞;郭月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29C43/24 | 分类号: | B29C43/24;B29C43/28;B29C35/08;B29L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子午线 轮胎 减薄带束层 部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轮胎加工和辐射技术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子午线轮胎的减薄带束层部件。
背景技术
轮胎工业随着汽车和公路的改进而迅速发展起来,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汽车速度和载重量的提高对轮胎又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必须加速轮胎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的改进。目前,子午线轮胎正向扁平化、高速化、环保化、功能化和生产自动化方向发展。子午线轮胎带束层是子午线轮胎主要受力部件,一般由一层或多层钢丝帘布组成,其作用是固定胎体及增高胎面的刚性,以保证轮胎行驶稳定、与路面接触良好和具有必要强度。带束层作为子午线轮胎的特有结构,其结构设计是子午线轮胎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轮胎制备过程中,带束层在加工、运输、成型和最终硫化定型中,由于加工过程会发生形变,出现钢丝帘线的偏移、变形或裸露,为了避免帘线的位移、露线和胎体部件的形变,常规解决方法是增加帘线层的覆胶量,这势必增加原材料用量和该部件的厚度,影响轮胎质量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目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各个轮胎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开发,针对如何减少原材料消耗、减轻轮胎重量、减低滚动阻力、节约油耗和减少尾气排放等问题,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如:轻量化环保轮胎、绿色轮胎等。如何在不降低轮胎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轮胎部件的减薄,轮胎企业多在轮胎部件的结构设计和使用材料上进行技术革新。现有技术在进行带束层部件减重时,常用高强度、低密度(只有钢丝的1/6)、高拉伸强度(是钢丝的5-10倍)的芳纶纤维部分替代轮胎中的钢丝,达到减重效果。但是带束层胶层厚度减薄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带束层部件胶层减薄、整胎减重意味着高技术,其实施急需有相应的工艺技术予以保证,以实现部件结构设计和质量控制的目标。如何解决上述传统轮胎制造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在不降低轮胎综合性能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减薄带束层部件,以便制造出轻量化的子午线轮胎,是当前本技术领域中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薄带束层结构、橡胶原材料用量低,覆胶胶料的格林强度高、胶层的均匀性及结构的稳定性强,使得轮胎性能品质得以大幅提高的用于子午线轮胎的减薄带束层结构部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子午线轮胎的减薄带束层结构部件,包括带束层骨架及覆胶层,其特点是:骨架材料为高模量的帘线材料,包括钢丝帘线或纤维帘线,帘线层数为单层或多层,覆胶层为天然橡胶或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共混物,按照子午线轮胎带束层生产工艺进行帘线扩张、压延和敷胶,制成比传统工艺生产的该部件胶层厚度减薄3-10%的标准宽度的减薄带束层片材,将减薄带束层片材固定在电子加速器下的恒张力牵引束下传输装置上,采用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对减薄带束层片材进行辐射预硫化处理,制备成减薄带束层部件。
上述所述的采用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对减薄带束层片材进行辐射预硫化处理,是将带束层片材通过束下传输装置送入电子加速器辐照室,进行辐射处理,电子加速器束流能量为0.5-5MeV,束流强度为0.2-100mA,电子束扫描宽度0.3-1.0米,带束层片材辐照吸收剂量为10-100kGy,辐照采用电子加速器单面辐照或双面辐照;束下装置传输速度为1-50m/min,辐照氛围为限氧环境,惰性气体保护,经过辐射处理后,完成子午线轮胎带束层部件的制备。
上述所述的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对减薄带束层片材进行辐射预硫化处理,可在轮胎生产线外另建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从带束层生产线上取胶实现离线辐射,也可在轮胎生产线上配套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实现连续在线辐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61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