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钓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4160.8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4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大村一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K87/04 | 分类号: | A01K8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钓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线引导器组具备有特点的钓竿。
背景技术
对于安装所谓绕线架而使用的钓竿,为了使钓线(=线)的力不过度地向杆体即空竿传递而使空竿自然弯曲,一般情况是在绕线架与顶端引导器之间把由多个引导器构成的线引导器组空开规定间隔地安装。
该线引导器组的引导器以往就是从绕线架侧向顶端引导器侧地高度和口径逐渐减少,但被指出有鱼咬钩灵敏度下降、拿着重、远抛时铅坠儿和诱饵的飞行距离不远的缺点。
相对地,被专利文献1提案的钓竿,从绕线架侧向顶端引导器侧地引导器的高度和口径逐渐减少,但以中间的一个引导器为边界而把线引导器组分成:安装在绕线架侧的基础引导器与该中间引导器之间的第一中间引导器组、安装在中间引导器与顶端引导器之间的第二中间引导器组,第一中间引导器组的引导器主要担任把从绕线架放出的钓线收回的作为限制的功能,能够使第二中间引导器组的引导器重量轻,结果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上述缺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99538号说明书
但为了与其他公司的商品有差别,则追求更能发挥空竿本来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能够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竿,以更高的对策消除上述的鱼咬钩灵敏度下降、拿着重、铅坠儿和诱饵的飞行距离不远的缺点,更能够发挥空竿本来的性能。
本发明者确认,比起钓竿在把从绕线架放出的钓线一旦收回、然后大致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以及由钓线通过引导器时收回阻力增大所引起的缺点,则利用由线引导器组中的特别是末梢引导器组侧的重量轻所带来的优点更能够发挥竿本来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把线引导器组由能够迅速且顺利收回钓线的限制引导器组和基本上由小口径且轻的相同引导器构成的末梢引导器组进行组合,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以至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内容1发明的钓竿,在杆安装有把从绕线架放出的钓线引导到顶端引导器的线引导器组,其中,把线引导器组区分为:由2~3个这样的多个限制引导器(チヨ一クガィド)构成的限制引导器组、由高度和口径比所述限制引导器小的多个末梢引导器构成的末梢引导器组,所述多个限制引导器的高度和口径被设定成能够描绘为口径是圆周的一个假想圆锥形,所述多个末梢引导器的高度和口径被设定成全部相同。
本发明内容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钓竿中,其中,限制引导器组中,相对与顶端引导器最近侧的限制引导器的口径而最远侧的限制引导器的口径是1.5~6倍。
本发明内容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或2记载的钓竿中,其中,限制引导器组中,相对与顶端引导器最近侧的限制引导器的高度而最远侧的限制引导器距离杆面的环中心高度是2~5倍。
本发明内容4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到3任一项记载的钓竿中,末梢引导器组内的限制引导器组侧的一个以上末梢引导器与其余的末梢引导器相比,安装脚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大。
根据本发明的钓竿,能够以高的对策消除鱼咬钩灵敏度下降、拿着重、铅坠儿和诱饵的飞行距离不远的缺点,更能够发挥空竿本来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钓竿的侧视图;
图2是在图1的钓竿描绘钓线的轨道的图;
图3(1)~(3)表示线引导器组的三个例;
图4(1)~(3)表示把图3的三个例安装在空竿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钓竿3限制引导器组5A、5B、5C、7A、7B限制引导器
9末梢引导器组11、13、15末梢引导器
B空竿R绕线架T顶端引导器S钓线
H从空竿的外周面到引导器通过口中心的高度
D(引导器的钓线通过口)的口径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实施例的钓竿1的结构。
图1表示钓竿1(3)、1(2)这两种,但它们都是在空竿B安装绕线架R和顶端引导器T,且在它们之间安装线引导器组。该线引导器组被区分为限制引导器组3和末梢引导器组9,为了使钓线的力不过度地向空竿B传递而使空竿B自然弯曲,把属于各自组的引导器空开规定间隔地安装。
钓竿1(3)是三级限制型,限制引导器组3由三个限制引导器5A、5B、5C构成,钓竿1(2)是两级限制型,限制引导器组3由两个限制引导器7A、7B构成。
三级限制型和两级限制型都是限制引导器的高度(H)和口径(D)从绕线架R朝向顶端引导器T减少,与绕线架R近侧的限制引导器5A、7A最大,与顶端引导器T近侧的限制引导器5C、7B最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41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刹车系统异型钢管
- 下一篇:摄像透镜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