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柔性膜同步输送的夹持进给系统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3127.3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4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魁;尹周平;程小明;熊有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H20/16 | 分类号: | B65H20/16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柔性 同步 输送 夹持 进给 系统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较长跨距的柔性膜输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柔性膜同步输送的夹持进给系统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膜广泛应用于造纸、印刷、纺织以及柔性电子制造行业,研究人员投入了较多的精力来研究柔性膜输送系统。一般柔性膜的材质可能为纸质、塑料(如PET)或金属(如铝箔),外形上可能为成卷、成张或成片,而在设备系统中输送柔性膜的装置,可能采用辊轴进行对辊输送,也可能采用平板进行夹持输送,但都是通过给柔性膜施加压力并借助柔性膜与夹持载体之间的摩擦力来完成连续的或间歇的输送工序。
对于对辊输送,虽然可以实现柔性膜的连续进给,但对辊与柔性膜之间的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并且二者几乎是线接触,经常出现打滑现象,难以保证柔性膜的稳定、精确输送,有时还会损伤柔性膜表面。
因此,为了防止柔性膜输送中受损并保持进给精度,夹持进给系统获得广泛关注。采用夹持进给进行柔性膜输送面临几个难题,首先,由于跨距和重力因素的影响,柔性膜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下垂,导致张力的波动和系统的不稳定。其次,夹持进给一般属于间歇性往返输送方式,在返程动作容易使柔性膜逆向运动。再次,夹持进给在松开柔性膜时容易出现柔性膜的松弛,难以保证柔性膜的精确输送;最后,柔性膜在多个位置进给速度的不一致会导致柔性膜产生松弛或者拉紧褶皱。
中国专利文献CN01810384.7提供了一种用于夹持和释放接触透镜模型的装置和方法,该方案中使用夹持装置将其间的设有可聚合液态单体的接触透镜模型夹持在一起,但并不是往返地进给,也不存在同步的要求。针对往返同步夹持进给的方式,中国专利文献CN02144466.8提供了一种使用静电夹紧和夹持基片的进给装置和方法,然而静电夹持并不是对任意厚度和任何材料的柔性膜有效,而且有时候静电会使柔性膜的分离带来困难,因而静电夹持进给只适用于某些柔性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以及难点,提供一种用于柔性膜同步输送的夹持进给系统,通过对柔性膜的夹紧或松开采用交替方式,并且采用进给驱动组件的同时运动,实现柔性膜的往返间歇进给,并保证柔性膜在多个位置的同时进给。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一种面向柔性膜同步输送的夹持进给系统,包括沿进给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套夹持进给装置,且每套夹持进给装置包括一动夹持进给组件和一静夹持进给组件,通过各动夹持进给组件和静夹持进给组件对所述柔性膜的交替夹持,并且在所述动夹持进给组件夹持时该动夹持进给组件沿进给方向移动,在所述静夹持进给组件夹持时该动夹持进给组件返回初始夹持位置的循环过程,实现对所述柔性膜的进给输送。
本发明的系统还包括夹持控制组件和进给控制组件。动夹持进给组件夹紧柔性膜,通过进给驱动组件的配合完成柔性膜的进给。静夹持进给组件夹紧柔性膜,保证柔性膜在动夹持进给组件的返程阶段不会逆向运动。夹持控制组件控制动、静夹持进给组件的交换夹紧与松开,保证在柔性膜的输送过程中始终有夹持载体夹持柔性膜,从而使柔性膜不会突然松弛。进给控制组件控制各进给驱动组件同时运动,促使动夹持进给组件同时正向和逆向运动,保证柔性膜在各个位置的同时进给,防止松弛或拉紧褶皱的产生。
同时,夹持控制组件与进给控制组件的运作存在时序关联,夹持控制组件启动使夹持进给组件夹紧或松开之后,进给控制组件才控制进给驱动组件的运动;当进给驱动组件到达极限进给位置时,夹持控制组件又控制夹持进给组件进行夹紧或松开的切换。气源为夹持控制组件提供气压,从而控制动、静夹持进给组件的同时夹紧或同时松开。电源为各种控制组件提供动力源。
本发明利用分流阀或者气管接头将总气压分成多股相等的气压,配合夹持控制组件的得电与失电,从而同时控制八个夹持进给组件的夹紧与松开。
本发明采用主从式同步进给控制方案实现对各电机的同步转动,即以任意一个电机轴作为主动轴,其他电机轴作为从动轴,从动轴以主动轴的输出值作为输入指令,进而维持四个电机的同步运动,保证柔性膜在各个位置的同时进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31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渣湿法冷却处理工艺
- 下一篇:摄像头连板电流测试方法及其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