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钇–磷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2662.7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4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左敏;赵德刚;耿浩然;王艳;周国荣;杨中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1/03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间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金属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细化共晶及过共晶铝–硅系合金中初晶硅和共晶硅的铝–钇–磷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加磷的方法对共晶及过共晶铝-硅系合金中的初晶硅进行变质处理,主要包括含赤磷粉的混合细化剂、磷盐复合细化剂以及含磷中间合金。其中赤磷和磷盐细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气体,严重地污染环境,并且磷烧损严重,吸收率极低,变质效果不稳定。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含磷中间合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铜–磷、铝–铜–磷、铝–铁–磷、铝–硅–磷、铝–锆–磷等中间合金。对于铜–磷中间合金而言,其熔点高,加入后难熔化,而且密度大,易产生沉淀偏析,变质效果不稳定,不适合电阻炉等静置炉的使用。同时,该中间合金的使用增加了合金中的铜含量,从而限制了其在不要求含铜的铝合金中的应用。但是铝–铜–磷、铝–铁–磷、铝–硅–磷这三种铝基中间合金,P均以AlP形式存在于中间合金体系中,由于AlP易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而氧化、水解,从而导致中间合金中的磷含量在保存过程中逐步降低。申请号为ZL200910016834.0的中国专利报道了一种铝–锆–磷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该中间合金内磷以磷化锆的形式存在,其对共晶及过共晶铝-硅合金具有良好的变质、细化效果。但是其制备方法是将含有锆元素的氟盐加入到铝液反应,氟盐与铝液反应过程中会腐蚀熔炼坩埚和工具,同时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氟化物的有毒气体和烟雾。
文献[汪长勤, 赵玉涛, 张松利, 陈刚. 稀土钇对A356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 2010(34): 13-16]中报道,稀土钇是铝–硅合金的一种优良变质剂,能使粗大的板条状共晶硅变为细小的纤维状、颗粒状。文献[孙宝德, 李克, 王俊, 周尧和. 镧、钇稀土在过共晶铝硅合金中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9(33): 795-798]中报道,结合磷的作用,镧、钇可实现初晶硅和共晶硅的双重变质。但由于未能将两者熔制成低熔点合金,使之加入过程繁琐,变质、细化效果不稳定,因而至今未能得到工业上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常用铝基中间合金中的P以AlP形式存在,使其在保存过程中P的含量降低进而导致其细化效果降低的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使P以稳定形式存在的铝-钇-磷中间合金。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铝-钇-磷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铝–钇–磷中间合金,所含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铝 80.0–97.5%,钇 1.5–16.0%,磷 0.5–5.0%。本发明提供的铝–钇–磷中间合金中的磷以磷化钇形式存在;磷化钇性质稳定。
上述铝–钇–磷中间合金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优选为:磷 4.7–4.9%,钇 14.0–14.6%,余量为铝;此时的铝–钇–磷中间合金对铝硅合金中硅相的细化效果最好。
一种上述铝–钇–磷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依据上述铝–钇–磷中间合金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准备原料:即钇1.5-16.0%或铝-钇合金2.5-93.5%,铝–磷中间合金 6.7–90.0%,余量为工业纯铝;
(2)在熔炼炉中将铝熔化,然后升温至800℃–1100℃,加入铝–磷中间合金搅拌均匀,再加入钇或铝–钇合金,升温至1200℃–1400℃,保温5-20分钟;
(3)搅拌均匀后浇注成型。
其中,铝熔化之后的炉温根据要加入的铝–磷中间合金中Al的含量在800–1100℃中选择,其中Al的含量越高,需要的炉温越低;
加入钇或铝–钇合金之后的炉温根据要加入的钇或铝–钇合金中钇的含量在1200℃–1400℃中选择,钇的含量越高,需要的炉温越高;
保温时间同样是根据加入的钇或铝–钇合金中钇的含量在5-20分钟中选择,钇的含量越高,需要的保温时间越长。
在制备过程中,各组分会有不同程度的烧损,因此会导致产品中各组分的含量与原料中各组分的含量存在微小差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26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