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线路用五杆式防导线舞动动力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2125.2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4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加伦;朱宽军;刘彬;牛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14 | 分类号: | H02G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线路 用五杆式防 导线 舞动 动力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架空输电线路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输电线路用五杆式防导线舞动动力减振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也持续快速增长。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超高压、特高压电网成为了我国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超高压、特高压电网需采用分裂导线,导致输电线路更易发生舞动。舞动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轻者发生闪络、跳闸,重者造成金具及绝缘子损坏,导线断骨、断线,杆塔螺栓松动、脱落,甚至倒塔,从而导致重大电网事故,因此,采取防导线舞动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在安装间隔棒的框板上加装重锤就是一种常见的防舞措施之一。与之相配的有加拿大式的失谐摆锤和日本式的阻扭绞防舞器这二种减振器,它们只能消除一个方向的振动,其中失谐摆锤是固定式摆锤,由于没有消振弹簧,共消振效果不佳,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垂直方向的振动,而阻扭绞防舞器虽然设有防扭转弹簧,但由于没有垂直系统弹簧,只能抑制扭转而不能抑制导线垂直方向的舞动。而实际使用中,导线不仅存在垂直方向的振动,而且存在很大的扭转趋势,必须同时加以克服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申请号为200520074058.7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弹簧质量消振系统的输电线路用防导线舞动动力减振器,包括线夹、重锤、间隔棒本体,间隔棒本体由前后二块相连而成,间隔棒本体的四个角上均安装有线夹,在二个间隔棒本体之间安装有垂直弹簧筒和横向弹簧筒,垂直弹簧筒的下端铰装在安装在间隔棒本体的下边框上的铰轴上,并伸出下边框与重锤相连,横向弹簧筒对称布置在间隔棒本体的二侧边框上,其相对的一端与垂直弹簧筒相铰接,该实用新型虽然解决了输出线路垂直和扭转方向的双舞动,但需要至少3套弹簧筒,导致系统结构复杂,安装较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输电线路用五杆式防导线舞动动力减振器。弹簧质量消振系统降低了防舞动动力减震器的复杂程度,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两个重锤绕铰轴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相向转动,两者的转动方向比较灵活,由导线舞动的具体情 况决定;有效防止输电线路用导线的舞动,为输电线路用导线防舞领域提供一种防止导线舞动的解决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电线路用五杆式防导线舞动动力减振器,所述减震器包括线夹1、间隔棒本体2和重锤7,所述间隔棒本体2由前后两块固连,其四个角上均安装有所述线夹1,线夹1和间隔棒本体2组成间隔棒。
弹簧质量消振系统对称设置于所述间隔棒本体2的下端边框上,所述弹簧质量消振系统包括连接杆4、弹簧筒3和所述重锤7,所述弹簧筒3一端连接所述重锤7,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4,所述两个连接杆4连接。
所述弹簧筒3包括弹簧8和筒体9,所述弹簧筒3通过所述弹簧与所述连接杆4连接。
所述弹簧筒3通过铰轴10连接,其绕铰轴10转动的距离取决于限位装置6。
所述限位装置6为限位销、限位凸台或限位罩。
所述两个连接杆4通过所述铰轴5连接,所述两个连接杆4的夹角为35°~90°。
所述弹簧筒3和连接杆4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间隔棒本体2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两个弹簧筒3、两个连接杆4与所述间隔棒本体2组成平面五杆机构。
所述两个重锤7绕所述铰轴5既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相向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弹簧质量消振系统降低了防舞动动力减震器的复杂程度,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两个重锤绕铰轴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相向转动,两者的转动方向比较灵活,由导线舞动的具体情况决定;为输电线路用导线防舞领域提供一种防止导线舞动的解决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杆、弹簧筒和重锤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线夹,2.间隔棒本体,3.弹簧筒,4.连接杆,5.铰轴,6.限位装置,7.重锤,8.弹簧,9.筒体,10.铰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21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