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压转换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18983.X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9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黄朝岩;庄荣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158 | 分类号: | H02M3/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转换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转换电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当代的许多电子产品中,经常使用集成电路芯片(Integrated Chip,简称为IC)来搭配其它的元件使用。然而,集成电路芯片内部的核心电压(core voltage,Vcore)以及输入输出电压(Input/Output voltage,Vio)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在芯片制程快速进步的今日,许多集成电路芯片往往使用较低的核心电压(Vcore)。因此,需要提供直流电压之间的升压/降压转换电路(buck converter)以提供芯片内部核心电路与输入输出电路的各种直流电压。
请参照图1A,其所绘示为已知电压转换电路图。电压转换电路101包括一驱动级(driving stage)100以及一输出级(output stage)109。再者,电压转换电路101中的P型功率晶体管(Power MOS transistor,P)与N型晶体管(power MOS transistor,N)电连接于输入输出电压输入端(Vio)以及接地电压(GND)之间。
驱动电路104的二驱动信号(Sp、Sn)分别电连接至P型功率晶体管(P)与N型功率晶体管(N)的栅极。P型功率晶体管(P)与N型功率晶体管(N)的漏极与核心电压输出端(Vcore)之间连接一电感(L);而核心电压输出端(Vcore)与接地电压(GND)之间连接一电容(C),以及一分压电路(voltage divider)。
分压电路由二电阻(R1、R2)组成,可提供一分压电压(Vd)至反馈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器105(调制电路)。再者,反馈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器105提供一控制信号Sc至驱动电路104,使得驱动电路104改变二驱动信号(Sp、Sn)的脉冲宽度,并且输出稳定的核心电压(Vcore)。
以一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简称SOC)为例,通常需要接收核心电压(Vcore)以及输入输出电压(Vio)。举例来说,输入输出电压(Vio)为3.3V,核心电压(Vcore)为1.8V。在此情况下,即需要利用直流电压转换电路来产生核心电压(Vcore)。
请参照图1B,其所绘示为已知系统单芯片的外部供电系统示意图。系统单芯片20内部包括一核心电路11以及输入输出电路13。而在系统单芯片20外部有一电压转换电路15,其构造与图1A的电压转换电路101相同。
电压转换电路15以及系统单芯片20中的输入输出电路13根据所接收的输入输出电压(Vio)来操作。再者,电压转换电路15根据输入输出电压(Vio)来产生核心电压(Vcore)至核心电路11。因此,系统单芯片20即可接收输入输出电压(Vio)与核心电压(Vcore),并据此而正常运作。
然而,系统单芯片20的主要目的是将所有的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上,如果于系统单芯片20外部仍须增加一电压转换电路15,则会增加成本。
为此,现有技术的另外一种作法即如图1C所示,将电压转换电路112直接集成于系统单芯片10中。由于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输出级119无法集成于系统单芯片10中,所以电感(L)与电容(C)需外接于系统单芯片10外。因此,系统单芯片10包括核心电路113、输入输出电路116、与电压转换电路112的驱动级110。图1C所示的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运作原理与图1A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一般来说,将电压转换电路112的驱动级110集成于系统单芯片10中,将会遭遇到功率晶体管的耐压问题。由于核心电路113以及输入输出电路116的设计皆是兼容于CMOS半导体逻辑电路制程,其仅能制作较低耐压(voltage stress)的MOS晶体管,例如耐压1.8V的MOS晶体管。
然而,在图1C中,驱动级114所采用的P型功率晶体管与N型功率晶体管需要承受较高的耐压,例如3.3V。因此,于制造系统单芯片10时,除了需要利用兼容于CMOS半导体逻辑电路制程外,还需要利用深N型槽制程(deep n-well process)来制造耐高压的MOS晶体管。所以,系统单芯片10的制造成本也将居高不下。
因此,如何利用兼容于CMOS半导体逻辑电路制程来设计电压转换电路的驱动级,即为本发明所欲达成的目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创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89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