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8226.2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5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炳信;陈铿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金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鸿荣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69 | 代理人: | 黄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振动 灌注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套管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发展,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在施工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套管灌注桩中套管压进主要采用液压磨桩装置,套管压进以及顶升速度较慢,且接驳及拆管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因素也大大影响工程桩的施工进度,按现有施工技术及方法,一天一套设备只能完成一根25m以下灌注桩的施工,致使套管灌注桩施工进度受到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有效减少套管压进顶升时间,成桩速度快、质量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施工段内进行施工放样,定出灌注桩施工位;利用液压振动装置向所述灌注桩施工位压入套管;对所述套管所在位置进行套管内旋挖取土,直至灌注桩设计深度,形成灌注桩孔;向所述灌注桩孔内安放钢筋笼;采用砼灌注导管向安放有所述钢筋笼的所述灌注桩孔内灌注砼;利用所述液压振动装置振动所述套管并同时向上拔出所述套管,最终形成所述灌注桩。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利用旋挖钻机于所述灌注桩施工位挖桩位坑,并将套管就位于所述桩位坑内。
进一步地,所述桩位坑深度为3.0m~5.0m。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振动装置为液压振动锤。
进一步地,向所述灌注桩施工位压入所述套管时,所述套管管顶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为1.0 m ~1.5m。
进一步地,进行旋挖取土终孔时,所述灌注桩孔孔底标高与所述套管管底标高之差大于或等于2.0m。
进一步地,向所述灌注桩孔内灌注砼时,混凝土面标高与所述导管管底标高之差大于或等于2.0m。
进一步地,该方法应用于地下水位高地区、靠近填海地区、冲积三角洲地区或有淤泥或流砂地区深基坑的支护桩或工程桩施工。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液压振动装置将套管一次性压至设计标高,并在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再利用液压振动装置振动套管的同时取出套管,在保证施工环保、对周围土质影响小的前提前下,有效解决现有套管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接驳管及拆卸管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施工速度较现有技术可有效提升4至6倍,且施工质量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的主要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挖桩位坑作业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套管就位作业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压入套管作业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套管内取土作业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安放钢筋笼作业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灌注砼作业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振动拔管作业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中成桩作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主要包括:
101,对施工段内进行施工放样,定出灌注桩施工位;
102,利用旋挖钻机于所述灌注桩施工位挖桩位坑,并将套管就位于所述桩位坑内;
103,利用液压振动装置向所述灌注桩施工位压入套管;
104,对所述套管所在位置进行套管内旋挖取土,直至灌注桩设计深度,形成灌注桩孔;
105,向所述灌注桩孔内安放钢筋笼;
106,采用砼灌注导管向安放有所述钢筋笼的所述灌注桩孔内灌注砼;
107,利用所述液压振动装置振动所述套管并同时向上拔出所述套管,最终形成所述灌注桩。
本发明施工方法中所述的液压振动装置为液压振动锤。所述液压振动锤通过液压动力源使液压马达做机械旋转运动,从而实现振动箱内每组成对的偏心轮以相同的角速反向旋转。这两个成对的偏心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在转轴中心连线方向的分量在同一时间内相互抵消,而在转轴中心连线垂直方向的分量则相互叠加并最终形成桩(管)激振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金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鸿荣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金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鸿荣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82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块及其胶框结构
- 下一篇:按键式警报器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