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2662.9 | 申请日: | 2012-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3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夏正俊;翟红;吕世翔;吴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07K14/415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金永焕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 生育 e1 基因 及其 编码 蛋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背景技术
大豆为人类提供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份。在世界范围内,北至高纬度的北欧瑞典和北美加拿大,南至巴西及阿根廷等广泛区域内均有大豆栽培,但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适宜种植的纬度跨度较小,这种区域适应性与大豆的生育期基因密切相关。迄今已发现了9个主要影响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生育期)基因位点E1-E8和J。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Owen就发现一对控制大豆熟性的主要遗传因子,并定名为E与e。其后,Bernard(1971)推测E与e为同一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定名为E1/e1。E1位点对开花期与成熟期的贡献率高达50%~70%。大豆生育期基因E1不仅对大豆开花期与成熟期的影响最大,而且还与光周期反应密切相关。现代大豆基因组信息表明,E1基因位于第六染色体(Gm06)的着丝点附近,其遗传重组率极低,因而克隆难度极大。虽然人们先后用模式作物同源基因法或精细图谱定位法克隆出了E4、E3、Dt1和E2基因,但至今尚未见到成功克隆E1基因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本发明的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的大豆生育期E1基因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
本发明含有启动子区段的大豆生育期E1基因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3所示。
本发明含有启动子区段的大豆生育期E1基因如序列表Seq ID No:3所示(含E1基因的转录区段即全长cDNA,下划线表示),其中,1~2668bp及3194~4332bp的序列分别为E1基因的5’与3’端启动子序列,2669bp~3193bp的序列为大豆生育期E1基因序列,2512~2668bp及3194~3349bp分别为编码大豆生育期E1基因全长cDNA的5’与3’端非翻译区;其中,启动子区段(如序列表Seq ID No:3所示的1~2668bp及3194~4332bp序列)来源于BAC克隆MiB42G1的序列AP011814,有关BAC克隆的筛选及测序参照Xia Z,Sato H,Watanabe S,Kawasaki S,Harada K(2005)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AC library of soybean.Euphytica141:129-13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在分子水平上首次成功地克隆出生育期基因E1。
本发明利用大豆品种Harosoy的两个不同近等基因系Harosoy-E1及Harosoy-e1间杂交所获得的遗传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法,成功地将大豆生育期E1基因定位于着丝点附近的17.4Kb区域,该区域位于BAC克隆MiB42G1中序列AP011814中,并通过GenScan,GeneMark,FGENESH以及RiceGAAS确定出大豆生育期E1基因的序列的位置。本发明获得的E1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Seq ID No:1)与phytozome(http://www.phytozome.net)中公布的Glyma06g23040.1(大豆基因组Glyma1.0版本的基因诠释)相对应,但是其序列并不一致,本发明获得的E1基因翻译的蛋白质具有174aa(Seq ID No:2)。通过转基因,验证了E1基因具有强烈抑制大豆开花的生理功能。
同时,通过同源比对,发现E1基因在拟南芥与水稻中没有同源基因,是豆科植物特有的基因,且目前尚没有关于E1及豆科作物中E1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的报导,生物信息学表明本发明的E1基因含有一个核定位信号(putative bipartit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具有KKRK和RRR二元结构域,该二元结构域能够起到定位信号功能,能够使E1基因蛋白定位于(运输至)细胞核,在细胞核内起作用,分别位于序列表Seq ID No:2中的13-16及29-31位置。另外,E1基因还含有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中的粳稻(Oryza sativa)相似的B3结构域,并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21%~27%的相似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26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