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12354.6 | 申请日: | 2012-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9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 发明(设计)人: | 藤枝正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靠背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详细而言涉及将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
背景技术
目前,业已公知的是将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左右的侧框架的各下端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在此,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侧框架具有侧框架主体和与坐垫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并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结构。由此,例如,因可以仅使副框架板厚化,所以能够抑制侧框架整体的重量的增加,同时能够提高靠背框架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9176号公报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例如图11~15所示,左右的副框架236、244以由下侧框架254衔接的方式焊接。因此,例如,来自后部座椅201的中央侧的乘员的安全带(未图示)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254输入到右侧框架240的情况下,往往输入有该负荷的一侧的侧框架(右侧框架)240的侧框架主体242和副框架244的焊接部位的刚性减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在来自乘员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输入到侧框架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输入有该负荷的一侧的侧框架的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焊接部位的刚性。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如下面构成。
第一方面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包括侧框架主体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侧框架,该两个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根据该构成,例如,在来自车辆用座椅的中央侧的乘员的安全带的负荷经由下侧框架输入到侧框架的情况下,该被输入的负荷分散到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因此,能够确保该侧框架的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焊接部位的刚性。
另外,第二方面的发明为第一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由圆筒状的杆构成,杆的两端经由形成为凸缘状的衬套,以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根据该构成,通过经由比侧框架小的衬套进行焊接,易于进行误差管理。
另外,第三方面的发明为第一~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根据该构成,在侧框架中,即便使副框架的板厚比侧框架主体的板厚厚,也能够将副框架和侧框架主体焊接。
另外,第四方面的发明为第一~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以在上下方向上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的边界的方式焊接。
另外,第五方面的发明为第二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侧框架主体和副框架以与衬套的凸缘部面接触的方式焊接。
另外,第六方面的发明为第五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侧框架主体的边缘及副框架的边缘与衬套之间未焊接。
第七方面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包括具有第一凹口的侧框架主体和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副框架,以在左右形成一对的方式具备焊接该两个框架而成的侧框架,该两个侧框架中的与座椅坐垫侧的框架进行铰链结合的一侧以由下侧框架衔接的方式焊接,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组装于第一凹口。
另外,第八方面的发明为第七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副框架具有第二凹口,下侧框架组装于第二凹口。
另外,第九方面的发明为第八方面的发明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框架,该构成的特征在于,下侧框架向上方向组装于第一凹口,下侧框架向下方向组装于第二凹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左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纵剖面图;
图4是图1的右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纵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后部座椅的靠背框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左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纵剖面图;
图9是图6的右侧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23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卤含磷阻燃聚合物泡沫
- 下一篇:感应器单元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