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填充氢化丁腈耐烧蚀橡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8063.X | 申请日: | 201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4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杜华太;庞明磊;张春梅;崔俞;周义;张志刚;邹德广;杜明欣;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15/00 | 分类号: | C08L15/00;C08K13/02;C08K3/04;C08K3/34;C08K3/38;C08K5/3492;C08J5/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填充 氢化 丁腈耐烧蚀 橡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涉及烧蚀热防护材料技术,特别涉及以橡胶为基体的烧蚀热防护材料技术。
背景技术
耐烧蚀材料是指在热流作用下,材料本身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升华等多种吸热的物理化学变化,借材料自身质量消耗带走大量热量或形成致密防护层,从而阻止热传导到材料的内部结构中造成损害的材料,柔性烧蚀材料是以橡胶类弹性体为基体添加耐烧蚀填料制得。
柔性烧蚀材料的使用条件通常为超高温(可达3000℃~4000℃)燃气冲刷,同时燃气中可能含有不完全燃烧的颗粒,因而材料需具备一定的强度和伸长率。
近年来,国内外对柔性烧蚀材料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发现,关于柔性烧蚀材料的研究,复合体系的基体主要是丁腈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硅橡胶或者它们的共混体系。张崇耿等于2008年在《固体火箭技术》第31卷第6期上发表名为“芳纶纤维和丁腈橡胶体系绝热层新配方的研制”的文章,文中采用含卤-锑的阻燃剂和芳纶纤维制备丁腈橡胶绝热层材料,材料的线烧蚀率可达0.051mm/s,力学性能优良。Gao Guoxin等于2010年在《Polymer Bulletin》第64卷上发表名为“An excellent ablative composite based in PBO reinforced EPDM”的文章,将PBO作为热绝缘材料用于增强EPDM,制备的EPDM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可达0.10mm/s,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由于三元乙丙橡胶是非极性橡胶,与金属的粘结性能差,使用时容易发生脱落;硅橡胶的强度低,容易发生破坏;丁腈橡胶的耐老化性差,贮存寿命短,增加装备的维修和维护成本。氢化丁腈橡胶(HNBR)是丁腈橡胶加氢后的产物,保持丁腈橡胶较好的粘结性和力学性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耐高温性和耐老化性能,极大延长了材料的贮存寿命,是耐烧蚀材料的理想基体材料。
目前,添加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芳纶)短纤维或浆粕或者聚对亚苯基苯并双恶唑(PBO)短纤维的氢化丁腈耐烧蚀橡胶未见报道。
橡胶基体本身无法满足超高温超高压短时间工作条件,必须借助各种耐烧蚀纤维等填料以提供材料的耐烧蚀、抗冲刷性能。新型高效耐烧蚀填料的使用使橡胶基体降解缓慢,但同时会明显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使材料的扯断伸长率显著降低。通过对有机纤维、纳米无机填料、阻燃剂等研究,提高氢化丁腈橡胶材料耐烧蚀性能及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烧蚀性优异,并且具备弹性体材料必备的力学强度、伸长率的氢化丁腈橡胶体系。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有机纳米蒙脱土在高温短时作用下生成无机炭层,提供预期的强度和硬度及耐高温气流冲刷性能;采用耐高温性好的PBO纤维和芳纶纤维,超高温短时冲刷下橡胶基体及某些填料发生炭化,未分解的纤维结构起到铆固炭层的作用,提高材料抵抗烧蚀冲刷的能力;通过填料组分优化设计,使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烧蚀性能和较好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涉及的纤维填充氢化丁腈耐烧蚀橡胶,至少含有下列组分,以质量份计:
HNBR 100份
炉法炭黑 10~30份
阻燃剂 0~30份
耐热纤维 2~20份
纳米蒙脱土 5~30份
纳米碳化硅 0~20份
炉法炭黑为高耐磨炉黑或快压出炉黑中的一种或他们的混合体系;耐热纤维为PBO纤维、芳纶纤维中的一种或他们的混合体系;阻燃剂为磷酸硼或三聚氰胺中的一种或者二者的混合体系。
本发明涉及的纤维填充氢化丁腈耐烧蚀橡胶,至少含有下列组分,以质量份计:
HNBR 100份
炉法炭黑 10~30份
阻燃剂 10~30份
耐热纤维 4~1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80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