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跨系统无线接入技术交递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7029.0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5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系统 无线 接入 技术 方法 及其 相关 通讯 装置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0月30日、申请号为200910209756.6、发明名称为“处理跨系统无线接入技术交递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指一种用于无线通讯系统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尤指一种用于无线通讯系统处理跨系统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交递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交递程序可将移动装置从一通讯状态转换至另一通讯状态,通讯状态的变更可对应于一电信系统、一蜂窝式小区或一频率层比率层级的变更,相关的交递为一跨系统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一跨系统/跨蜂窝式小区交递或一跨系统频率交递。
对于跨系统无线接入技术交递而言,一X无线接入技术可使用一X交递程序,通过传送包含Y无线接入技术的配置信息的一X交递消息,使移动装置交递至一Y无线接入技术。移动装置根据所接收的Y无线接入技术配置信息,设定本身配置以符合Y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需求。大部分Y无线接入技术配置信息可建构成一消息,其遵守Y无线接入技术的规范,并包含移动管理、信令连线、安全性以及能力信息。一般常用的无线接入技术包含有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增强数据率GSM演进无线接取网络(GSM/EDEG radio access network,GERAN)Iu模式系统、码分多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以及长期演进式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LTE)。
在长期演进式系统中,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移动(mobility from E-UTRA)程序用来使客户端(User Equipment,UE)从长期演进式系统交递至另一无线接入技术,例如:通用移动通讯系统、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或GERAN网络Iu模式。为了交递至通用移动通讯系统,长期演进式系统的无线接入网络,即,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MTS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以下简称演进式网络)通过传送包含有一交递至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指令(HANDOVER T0 UTRAN COMMAND)消息的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移动消息,以触发操作于一无线资源控制连线模式(RRC_CONNECTED mode)的客户端用来进行交递的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移动程序。其中,交递至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指令消息系符合一通用移动通讯系统规范的一交递消息。
由于长期演进式系统的纯封包交换(Packet Switched,PS)特性,因此当客户端由演进式网络所服务时,需要采用一线路交换回调交递(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handover,CS fallback handover),以在演进式封包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中,通过回归使用通用移动通讯系统或全球移动通讯的线路交换基础建设,支持语音或其它线路交换域的服务。连接到演进式网络的具备线路交换回调功能的移动装置可使用GERAN网络或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UMTS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以建立一个或多个线路交换域服务。线路交换回调交递仅用于演进式网络覆盖范围与GERAN网络覆盖范围重迭或与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覆盖范围重迭的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70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