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106373.8 | 申请日: | 2012-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6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L7/00 | 分类号: | G01L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25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压力传感器是自动控制中重要的元件,其作用是将流体的压力信号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变成特定的电信号,该电信号作为自动控制的输入信号,最终在控制程序的处理下实现自动控制。
图为现有技术的压力传感器解剖示意图,请参见图1、
压力传感器包括大致呈筒状的底座100,在筒状的底部开设有通孔作为介质引入口101,塑料壳体800与底座100固定连接,形成腔室102,密封盖400置于腔室102的上部。信号感应部件300被设置在腔室102与介质引入口101之间,并通过密封件700将腔室102密闭。线路板200置于在腔室102内,插针600穿过塑料壳体800的孔连接于线路板200上,接插件900与塑料壳体800固定连接,
信号感应部件300将介质引入口101内的介质压力变化,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线路板200上的电路对信号整理放大后,通过插针600由接插件900引出。
现有技术的压力传感器结构,信号感应部件300通过密封件700密封腔室102,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密封件700的微漏随时间累积,会在腔室102内逐步形成一定的高压,该压力会作用在非常敏感的信号感应部件300上的压力感应部位,导致压力感应部位变形而使压力芯体输出发生变化,导致整个产品输出不稳定,造成产品性能不稳定,严重时造成系统控制误操作。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压力传感器的进行改进设计,以有效避免其压力感应部位不会受到内腔中压力升高的干扰,确保产品输出性能更加精准可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力传感器,可有效避免其压力感应部位不会受到内腔压力升高的干扰。
本发明的压力传感器,包括带有介质引入口和内腔的本体,隔离所述介质引入口与内腔的信号感应部件,及置于所述腔室内的线路板,所述信号感应部件将介质引入口内的介质压力变化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连接在所述线路板上的引线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可释放所述腔室内压力的单向阀机构。
进一步,如上述结构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包裹所述引线的灌封材料的第一灌封腔;
进一步,如上述结构的压力传感器,还包括隔离所述第一灌封腔的橡胶材料制成的保护盖体,所述保护盖体在所述单向阀机构的出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排放微孔;
优选地,所述本体具体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下底座和由塑料材料制成的上底座固定连接构成;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机构具体包括阀芯、阀座及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弹性元件将所述阀芯抵向所述阀座,所述本体设置有所述单向阀机构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靠近所述腔室的方向,设置有第一台阶部,所述阀芯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部上;
进一步,所述容纳孔的出口端的方向还设置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外径,所述底座置于所述第二台阶部上;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机构具体包括筒状壳体和置于所述筒状壳体内的阀芯、阀座及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弹性元件将所述阀芯抵向所述阀座,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容纳所述单向阀机构的容纳孔,所述筒状壳体置于所述容纳孔中;
进一步,所述容纳孔靠近所述腔室的方向,设置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筒状壳体抵接所述第一台阶部上;
进一步,所属筒状壳体的外周部通过设置凹部以形成第二灌封腔,所述第一灌封腔与第二灌封腔相连通。
本发明所述压力传感器基于现有技术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在本体上设置单向阀机构,可以将积聚在内腔中的高压排出,同时也能阻止外部水气进入内腔,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在本发明中,在保护盖体上设置排放微孔,其具有透气但不透水的能力,与上述单向阀结构形成通路,构成双层保护,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本发明进一步的效果是,对引线与灌封密封剂结合处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引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弯折导致其断裂。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典型的压力传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给出优选的压力传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给出另一种优选的压力传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图3中的单向阀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本体、1A-下底座、1B-上底座;
11-腔室、12-第一灌封腔、13-容纳孔;
14、第一台阶部、15-第二台阶部;
16-介质引入口、17-第二灌封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63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