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升降式螺旋式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4009.8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7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伟;刘军;肖海清;付艳玲;于红梅;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C3/08 | 分类号: | F24C3/08;F23D14/8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10012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燃气灶具 升降 螺旋式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螺旋式燃烧器,属于燃气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石油、气体燃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能源,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完成了由煤到石油、气体燃料的能源结构调整。与此同时,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开始大量使用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作为生活燃料,来减轻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
燃气灶就是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由供气部分、燃烧部分(即燃烧器)和辅助部分组成,其中燃烧器是燃气灶的最关键部件之一,由喷嘴、调风板、引射管、燃烧室、火盖(亦称分火器)等组成。
目前,所用燃气灶均采用平面的燃烧形式对炊具进行加热,不能根据所用炊具底部的形状(例如圆底炒锅)来调节燃气火焰,不能使其具有和炊具底部相近的立体火焰。当使用具有非平底的炊具时,燃气外部火焰与炊具底部接触过远,造成炊具底部受热不均匀,影响加热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螺旋式升降节能燃烧器,可使燃烧器的形状可变与不同炊具底部的形状相匹配,以形成与炊具底部相近的立体火焰,一方面提高加热效率,一方面节约能源。
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螺旋式升降燃烧器,包括燃烧器、环绕所述燃烧器设置的螺旋式燃烧管、设置于所述燃烧器下方并与所述燃烧器相导通的导气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管下方且与所述导气管相导通的混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式燃烧管为中空式管,其一个末端与所述燃烧器导通且固定连接,另一个末端封闭,所述螺旋式燃烧管从所述一个末端到所述另一个末端以所述中间燃烧器的中心为中心由内及外盘绕成螺旋式;所述燃烧器的上部和所述螺旋式燃烧管的上部均设置有多个火孔,所述螺旋式燃烧管上的火孔依次经所述中空式管、所述燃烧器、所述导气管后与所述混气室导通;所述螺旋式燃烧管的所述另一个末端的底部设置有具有齿轮状凸起的调节杆,齿轮通过与所述调节杆上的所述凸起进行啮合来使得所述调节杆升高或降低,从而带动所述另一个末端的升高或降低,最终使得所述螺旋式燃烧管的螺旋式形状发生变化而与待加热物的表面相匹配。
其中,所述燃烧器为圆形,方形或菱形;
其中,所述火孔为圆锥形;
其中,还包括喷嘴、引射管以及与所述引射管固定连接的基座,其中,所述喷嘴插入引射管内;
其中,所述基座的上部为伞型结构的聚能圈;
其中,所述基座的下部具有隔板,隔板下方的基座空间构成所述混气室,所述基座上处于混气室下方的部分与所述引射管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螺旋式燃烧管为圆形或方形的管;
其中,所述燃烧器上的火孔是均匀分布的;
其中,所述螺旋式燃烧管上的火孔是均匀分布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燃气灶具的升降式螺旋式燃烧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在结合附图的基础上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更详细的方式来阐述本发明的原理及结构。
下面首先来看图2,喷嘴6插入引射管5内,引射管5与基座3固定连接,基座3的上部为伞型结构的聚能圈2,基座3下部具有隔板,隔板下方的基座空间构成混气室4,隔板上具有1个圆形燃烧器9(如图1所示)和1个螺旋式燃烧管10(如图1所示),螺旋式燃烧管是一个端与圆形燃烧器相连通、另一个末端封闭的中空式管,圆形燃烧器上和螺旋式燃烧管上具有均匀分布的圆锥形火孔1,所述螺旋式燃烧管上的火孔1依次经所述中空式管、所述燃烧器9、所述导气管11后与所述混气室4导通,螺旋式燃烧管末端的底部有一具有齿轮状凸起8A(如图3所示)的调节杆8,调节杆8的下方有一个与所述凸起8A啮合的齿轮7,转动旋钮12(如图3所示)可通过齿轮7带动调节杆8上下移动,从而升高或降低螺旋式燃烧管的末端,最终使整个螺旋式燃烧管的垂直高度以固定的圆形燃烧器为中心渐变升降,最终使得所述螺旋式燃烧管的螺旋式形状发生变化而与待加热物的表面相匹配。
燃料气体由喷嘴6喷出,在一定的压力下引射一部分空气(一次空气)由引射管5进入混气室4,二次空气可由基座3上部进气孔补充。经过预混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经圆形燃烧器上的圆锥形火孔1和螺旋式燃烧管上的圆锥形火孔1喷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40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