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3777.1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6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稻垣正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气体产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4C9/00 | 分类号: | B24C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神奈川县川***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容器,用于向内部填充制冷剂、或一边填充制冷剂一边投射投射料、或只投射投射料的喷丸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处理容器构成为可由开闭门对箱体的开口部进行开闭,且设置有硅橡胶等软性树脂衬垫,用来对箱体的开口部与开闭门进行密封。
但是,当作为向内部填充制冷剂或投射投射料的处理容器使用时,存在软性树脂衬垫因所填充的制冷剂而处于低温、容易硬化而发生损伤的缺点,并且投射料位于直到软性树脂衬垫的位置为止,若不频繁地进行清扫作业的话,则存在着软性树脂衬垫产生损伤、出现密封泄漏的缺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15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4424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如上所述的以往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容器,能够高效地阻止使将箱体的开口部与开闭门之间覆盖成密封状态的衬垫处于低温、因硬化而损伤、或因投射料投射到衬垫而损伤的现象,并可高效地阻止投射料附着在衬垫上的情况,确保密封状态,提高衬垫的耐久性,减少衬垫的更换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关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征,对照附图来阅读下面的说明,会更彻底地明白。但是,附图是专门用于解说的,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处理容器,具有:箱体,该箱体形成有填充制冷剂或投射投射料的开口部;以及开闭门,该开闭门对该箱体的开口部进行开闭,该处理容器中,包括:固定在所述箱体的开口部周缘上的周缘板;以弹性支撑状态安装在所述开闭门的内侧面上、覆盖所述箱体的开口部且外周部与所述周缘板紧密接触的内门;以及位于该内门的外周部的所述周缘板与所述开闭门的内侧面之间能够进行密封的衬垫。
发明效果:
从以上说明可明白,本发明可获得如下列举的效果。
(1)根据第一技术方案,能用内门覆盖箱体的开口部且使内门以弹性支撑状态与箱体周缘板紧密接触。因此,可防止填充在箱体内的制冷剂或投射料直接与位于箱体周缘板和开闭门之间进行密封的衬垫相接触,防止衬垫处于低温,产生硬化而损伤或投射料投射到衬垫上而损伤的现象,可提高耐久性,防止投射料附着在衬垫上,可延缓衬垫的更换,且即使不常对衬垫进行清扫作业也能确保密封状态,可进行高效的作业。
(2)根据前述(1),由于可用弹性支撑状态的内门来覆盖箱体的开口部,因此可对箱体内进行密封。
(3)根据前述(1),由于内门安装在开闭门的内侧面上,因此,能与以往技术相同地进行开闭门的开闭操作,不会损害以往技术的开闭门的操作性。
(4)第二技术方案也可获得与前述(1)~(3)同样的效果,且由于周缘板采用苯酚树脂(酚醛树脂)或硬质树脂,因此,与内门接触变得良好,可提高密封和耐久性。
(5)第三技术方案也可获得与与前述(1)~(3)同样的效果,且开闭门不会变厚,可容易安装衬垫。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使用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2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使用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喷射处理箱体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开闭门的内侧面的说明图。
图5是沿图4中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将开闭门关闭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将开闭门打开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使用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10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内门的说明图。
图11是适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将开闭门关闭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说明图。
图13是沿图12中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开闭门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1A、1B:喷丸装置,
2:机框, 3:喷射处理室,
4:铰链部件, 5、5A:开闭门
6:作为箱体的喷射处理箱体,
6A:箱体 8:成型件,
8:料桶 9:电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气体产品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气体产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37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