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4-萘醌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3688.7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4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贾红华;贾黎莎;马莹莹;韦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66 | 分类号: | C12P7/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萘醌类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合成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酶催化合成1,4-萘醌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吩噁嗪酮合成酶(Phenoxazinone synthase,PHS),是一种由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产生的催化放线菌素D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的一种多铜氧化酶,按催化特性分隶属于细菌漆酶。同其他漆酶一样,它能催化芳香族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食品、造纸、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4-萘醌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医药、燃料等行业。目前1,4-萘醌类化合物的合成一般采用化学氧化法,但是多数存在试剂难得;催化剂难以制备;产物难以分离;以冰醋酸作为介质,腐蚀性强,对设备材质要求高;产生大量的含铬废水,处理繁杂困难,对环境污染大等缺点。Wakamatsu Takesi曾用Salcomine作催化剂由1,5-萘二酚氧化制得了5-羟基-1,4-萘醌(胡桃醌),产率71%(TAKESHI W,TAKAHIDE N,TAKESHI O,et al.A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juglone via neutral salcomine oxidation[J].Synth.Commun,1984,14(12):1167-1173.),也有使用CF3(CF3)5I(O2CCF3)2作催化剂(BARRET R,DAUDON M.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juglone[J].Synth.Commun,1990,20(18):2907-2912.),虽然产率较高,但是催化剂的合成困难影响了工业化生产。俄罗斯学者以钒-钛为催化剂,在360~390℃下,对β-甲基萘进行了气相氧化,制得了2-甲基-1,4-萘醌,产率为29%。但同时有副产物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CO和CO2生成(SHAPOVALOVA A.Synthesis of 2-methyl-1,4-naphthaquinone by vapor-phase oxidati on of2-methylnaphthalene[J].Izv.Akad.Naukkaz.SSR,Ser,Khim.1989,(4):17-2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平稳、条件温和、选择性高且环境友好的1,4-萘醌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合成1,4-萘醌类化合物的方法,对苯二酚类化合物I与1-乙酰氧基-1,3-丁二烯II在吩噁嗪酮合成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1,4-萘醌类化合物III,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R=H、CH3、OCH3、X。
反应原理如下: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对苯二酚类化合物I溶解于DMSO中,加入缓冲液,混匀,通氧气;
(2)将1-乙酰氧基-1,3-丁二烯II加入到步骤(1)的溶液中,混匀,1-乙酰氧基-1,3-丁二烯II与对苯二酚类化合物I的摩尔比为1~5∶1;
(3)加入吩噁嗪酮合成酶粗酶液,在30~55℃水浴中进行反应,反应时间12~24h;
(4)反应结束后经萃取、干燥、减压蒸馏、硅胶层析柱分离得到化合物III。
所述步骤(1)中缓冲液为pH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所述步骤(1)中每1g对苯二酚类化合物溶解于1~20mL DMSO中,DMSO目的在于增大反应物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加入量没有严格要求,一般不超过总体积的10%。
所述步骤(3)中吩噁嗪酮合成酶粗酶液的用量按照每克对苯二酚类化合物II加入100~3000U,粗酶液可以一次性加入,也可以分多次加入,分次加入可以使酶催化反应进行地更彻底。
所述步骤(3)中吩噁嗪酮合成酶粗酶液分成4等份,在反应开始的前4个小时,每隔一小时加入四分之一的酶量,分次加入可使酶催化反应进行地更彻底。所述步骤(4)中萃取采用10~20倍反应液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完成后加入适量无水CaCl2或无水MgSO4干燥,然后减压蒸馏得粗产物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36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