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器、车辆悬架系统以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3166.7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3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范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勇 |
主分类号: | F16F9/18 | 分类号: | F16F9/18;F16F9/36;F16F9/34;B60G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黄志兴;桑传标 |
地址: | 15002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车辆 悬架 系统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系统的组成部件,具体地,涉及一种减振器。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减振器的车辆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地,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减振器支撑在车架与车桥之间,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加快振动的衰减,限制车身和车轮的振动。减振器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车辆悬架系统的弹性组件(例如钢板弹簧)起落时车辆的振动,使得车辆迅速恢复平稳状态,改善车辆的行驶平稳性。
车辆悬架系统所采用的减振器普遍为液力减振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液体阻力来消耗振动能量。当车架与车桥相对运动时,减振器的活塞在缸筒内上下移动,减振器壳体内的油液便会从一个内腔通过油孔或油道流动另一个内腔,从而通过油液形成阻尼作用,起到衰减振动的作用。
一般而言,目前车辆悬架系统所采用的减振器主要为双向作用式减振器,其减振原理基本是相同的,相应地形成的主要结构也是相似的,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减振器在具体结构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本领域技术人员常常将日本所产的减振器称为日系减振器,韩国所产的减振器称为韩系减振器,德国所产的减振器称为欧系减振器。但是,这些现有技术的减振器普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这些现有技术的减振器活塞杆上部导向支撑长度较短,活塞杆运动性能不够稳定,导致活塞与工作缸之间侧向摩擦力大且不均匀,零部件磨损量大,使用寿命缩短。再如,这些现有技术的减振器轴承润滑结构不完善,导致润滑效果存在缺陷,影响到减振效果。
尤其是,在现有技术的减振器中,由于储油筒内公知地存在部分空气,并且油封结构不合理,易漏油、易漏气体,这部分空气常常会经轴导向套的回油孔进入导向套的储油槽,并进而进入到工作缸内,这造成工作缸内存在空气,极大地影响到减振器的油液阻尼作用,从而削弱了减振器的减振性能。这种缺点也是现有技术的减振器所普遍忽略的缺点。另外,在现有技术的减振器中,工作缸的底部与储油缸之间的压缩补偿阀总成部分存在结构不完善之处,导致减振器在拉伸和压缩过程中油液流动或密封不够理想,从而有损减振器的减振性能。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改善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减振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振器,该减振器能够显著地改善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从而在安装到车辆悬架系统中后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振器,该减振器不仅能够显著地改善减振器的减振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小减振器零部件的磨损,从而显著延长减振器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减振器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该车辆悬架系统的减振器具有显著改善的减振效果,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此外,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悬架系统的减振器具有显著改善的减振效果是阻尼液压油无空程,从而使得所述车辆具有改善的行驶平顺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器,包括外层的储油缸、内层的工作缸、活塞杆、用于引导该活塞杆运动的导向密封总成、设置在活塞上的伸张流通阀总成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储油缸与工作缸的压缩补偿阀总成,所述导向密封总成包括导向座和位于该导向座上端的油封,所述导向座的上端面形成有储油槽,其中,所述储油槽具有油气隔离接触面,所述油封上形成有弹性隔离唇,该弹性隔离唇与所述油气隔离接触面密封性接触,以将所述储油槽分隔为与所述储油缸连通的外侧部分和相对靠近所述活塞杆的内侧部分。
优选地,所述储油槽为环形槽,该环形槽的相对靠近所述活塞杆的内侧侧面为所述油气隔离接触面,该油气隔离接触面形成为斜面,所述弹性隔离唇对应地形成为环形弹性隔离唇。
优选地,所述导向座包括第一导向座和第二导向座,该第一导向座和第二导向座的活塞杆安装孔内分别设有用于支撑并引导所述活塞杆的第一复合轴承和第二复合轴承,所述储油槽形成在所述第二导向座的上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座的上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储油凹腔,所述第二导向座的下端面上形成第二储油凹腔,所述第一导向座的上端面与第二导向座的下端面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一储油凹腔与第二储油凹腔形成为浮动润滑油腔;所述储油槽的外侧部分通过回油通道与所述储油缸内臂连通,该回油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油槽回油孔、冷却回油槽以及储油缸回油槽与气体腔通,其中所述储油槽回油孔和冷却回油槽形成在所述第二导向座上,所述储油缸回油槽形成在所述第一导向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勇,未经范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31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速器及具有该变速器的车辆
- 下一篇:变速器及其换挡接合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