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的制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2864.5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朔;王克逸;曹兆楼;郝鹏;雷张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27/30 | 分类号: | G02B27/30;G02B3/1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光纤 激光 准直器 制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光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的制作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激光光纤准直器中,通常采用将准直透镜和光纤端面胶合的方法,将制作好的自聚焦透镜、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或透镜组粘合在光纤端面上,这种方法制作的准直器存在以下问题:1、存在装调误差,影响准直效果;2、光路中粘合剂在高功率激光中易损坏;3、检测与制作不同步,难以控制准直器精度,废品率高。为了提高准直器性能,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中国专利“新型光纤准直器”02112329.2 提出了一种加入连接件的准直器结构,通过将连接件分别与光纤和准直透镜粘合的方式,避免了粘合剂进入光路。但是其不能解决装调误差,检测与制作不同步的问题。同时连接件的引入造成了光纤和准直透镜间存在空气间隙,当光束通过时会产生回波反射而损失能量。现有准直器的问题在于:准直透镜和光纤存在装调误差,准直效果检测与准直器制作不同步。
近年来,液滴透镜制作的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有光刻胶热熔成型法、模压成型法、喷墨印刷式技术等。液滴微透镜及其阵列器件在光束整形、光束耦合、复眼透镜、集成成像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中国专利“一种非球面微透镜阵列制作装置(200810196753.9)”,提出了将光固胶液滴置于平板电容之间,利用电场操控面形并利用紫外光固化的非球面微透镜阵列制作装置,具有表面光洁度高,工艺简单、重复性高、成本低的优点。但是采用有机光学材料形成液滴透镜,通过交直流电场控制液滴透镜面形在光纤端面制作准直器,将检测准直效果与准直器制作同步进行的报道,迄今为止尚未见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光纤激光准直技术中存在装调误差、粘合剂和空气间隙易损伤光纤端面,检测与制造不同步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的制作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包括光纤,所述光纤的一端连接着斗状的套管,且光纤端部伸入套管内;套管内设有液滴透镜,所述液滴透镜底部连接着光纤,液滴透镜顶部形状为曲面,且位于套管外部。
一种制备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的装置包括透明或网状的上电极、下电极、高压交直流电源、固化机构和光束发散角检测装置;所述下电极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下端口内设有定位凸环;所述固化机构为环形紫外光源,且位于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所述光束发散角检测装置设于上电极上方;光束发散角检测装置包括分光镜、反射镜、第一探测器A和第二探测器B;所述分光镜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下方,二者之间平行,二者与水平面之间均呈45度角,第一探测器A位于与分光镜的一侧,第二探测器B位于反射镜的一侧;光束发散角检测装置的分光镜与下电极的通孔对应。
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的间距为2~20毫米。
所述斗状的套管最大处内直径为0.5-15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本发明利用液滴透镜在光纤端面直接制作准直透镜,通过交直流电场控制准直透镜面形,能够实时检测准直光束参数当达到最佳准直效果时固化准直透镜得到最优化的准直器;其准直效果好,没有装调误差;
2、光路中没有空气间隙和粘合剂,大大降低了端面光能损耗和损伤阈值,减小了端面损伤几率,提高能量传输阈值;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光纤激光器准直器的制作方法,将电场调控液滴面形、液滴微透镜固化和透镜面形与准直效果实时检测结合起来,实时检测准直光束发散角,保证了制作与检测同步,大大提高制作精度降低废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制作装置示意图。
其中:1-激光器、2-光纤、3-套管、4-液滴透镜、5-下电极、6-环形紫外光源、7-透明导电玻璃上电极、8-光束发散角检测装置、9-高压交直流电源、10-分光镜、11-反射镜、12-第一探测器A和13-第二探测器B。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一体化光纤激光准直器包括激光器1和光纤2,光纤2的一端连接着激光器1,光纤2的另一端连接着斗状的套管3,且光纤2端部伸入套管3内,斗状的套管最大处内直径为5mm。套管3内设有液滴透镜4,液滴透镜4底部连接着光纤2,液滴透镜4顶部形状为曲面,且位于套管3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2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