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101870.9 | 申请日: | 2012-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3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 发明(设计)人: | 薛龙;李建华;杨长明;蔡雯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 组合 基质 复合 人工 湿地 处理 系统 | ||
1.一种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复合潜流的人工湿地模式,由人工湿地池体、土壤柱组合基质系统、湿地植物与配水系统组成,土壤柱组合基质系统位于人工湿地池体内,土壤柱组合基质系统自左向右分为前过滤单元(I)、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和精过滤单元(IV),前过滤单元(I)自上而下由第一细砾石层(1)与第一粗砾石层(2)组成,第一细砾石层(1)厚为28-32cm,第一粗砾石层(2)厚为28-32cm;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自上而下由细沸石层(4)和粗沸石层(5)组成,细沸石层(4)厚为28-32cm,粗沸石层(5)厚为28-32mm;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自上而下由第二细砾石层(12)、钢渣层(7)和第二粗砾石层(13)组成,第二细砾石层(12)厚为18-22cm,钢渣层(7)厚为8-12cm,第二粗砾石层(13)厚为28-32cm;精过滤单元由第三细砾石层(1)构成,厚为58-62cm;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和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顶部设有土壤层(3),土壤层(3)上种植湿地植物(11);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和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内垂直均匀布置有土壤柱(6);土壤柱(6)一端位于人工湿地池体内底部,另一端位于土壤层(3)底部;所述配水系统采用配水隔板,前过滤单元(I)与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连接处下部设有第一配水隔板(8),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和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连接处上部设有第二配水隔板(9),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和精过滤单元(IV)连接处下部设有第三配水隔板(10);其中水流方向为:前过滤单元(I)为垂直向下流,组合基质脱氮单元(II)和组合基质除磷单元(III)为水平潜流,精过滤单元(IV)为垂直向上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系统池体采用高强度PVC板或混凝土结构,人工湿地系统长宽比不小于3:1,单个人工湿地系统池体宽度小于等于6m,若宽度过大,应设置导流板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配水隔板(8)高为78-82cm,下部18-22cm处镂空;第二配水隔板(9)高为38-42cm,上部镂空;第三穿孔隔板(10)高为68-72cm,下部23-27cm处镂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细砾石层(1)、第二细砾石层(12)和第三细砾石层(14)采用的细砾石粒径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细砾石层(2)和第二细砾石层(13)采用粗砾石粒径为15-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细沸石层(4)的细沸石粒径为10-15mm,粗沸石层(5)粗沸石的粒径为15-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柱(6)采用的土壤为疏松河边土壤,其长宽高为20cm×20cm×60cm,设置密度4个/m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湿地植物采用芦苇、香蒲或茭白中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187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气缸前后盖攻牙的治具
- 下一篇:一种用于分离式快装模具的抽芯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