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形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1425.2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3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友俊;张吉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孙景宜 |
地址: | 2001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带 双模 带通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从电信发展的历程来看,滤波器在微波电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使用较多的无源器件,并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取得不断的进展。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所有手持式电子设备,如便携移动电话等,微型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射频部分,虽然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的出现预示着射频有源电路如放大器、调制器、频率转换器的微型化越来越成为可能。但对射频滤波器和振荡器等含有谐振器的电路的尺寸缩小的优化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滤波器尺寸的缩小和性能的提高将继续是两大重要课题。
微波滤波器小型化通常采用的几种方法:1、采用高介电常数材料减小滤波器的体积。2、采用慢波结构设计微带滤波器。3、采用多层技术减小滤波器的体积。4、采用双模谐振器设计滤波器。
微带谐振器易于和其它微波电路集成,是目前开发微波元器件的热点。双模谐振器是微波带通滤波器小型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主要包括波导双模谐振器、介质双模谐振器和微带双模谐振器。常用微带谐振器可以是圆形、方形、环形或折线等形式。
从现有文献来看,已经研究的微带双模谐振器(滤波器)主要包括:圆形、方形、圆环形、方环形、折线形环、或三角等形式。
但是现有微带双模滤波器性能并不能够达到要求,故提供一种性能优越的微带双模滤波器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形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通过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从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一“T”形贴片,“T”形贴片一端的两侧分别通过缝隙耦合的方式连接有一馈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T”形贴片和馈线均为铜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线与“T”形贴片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T”形贴片的两个侧端伸入开口内部并留有缝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T”形贴片和馈线的介电系数为2.65,衬底厚度为1mm。
本发明提供的T形贴片双模带通滤波器将T形贴片来实现双模带通滤波器,此微带带通滤波器,其性能优于其他外形的带通滤波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T形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T形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T形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其主体为“T”形贴片1,在所述T形贴片1两侧分别通过缝隙耦合的方式连接有一馈线2,所述馈线2与“T”形贴片1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3,“T”形贴片1的两个侧端伸入开口3内部并留有缝隙。
本发明提出一种全新的微带带通滤波器拓扑结构,采用麦克斯韦方程证明此拓扑结构,对于实际情况,由于很难或无法用麦克斯韦方程从理论上来证明,只能采用数值方法来证明,学术和工程上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商用的高频电磁仿真软件进行电磁仿真来证明、优化。
商用的高频电磁仿真软件有多种,我采用的是HFSS对提出的拓扑结构进行优化。再将优化的结构制成样品,对样品测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该滤波器拓扑结构。
如图2所示,馈线的上端开口长度a=12mm,馈线的下端开口长度b=14.1mm,“T”形贴片的连接端宽度c=18.4mm,馈线开口的两端宽度d=0.5mm,“T”形贴片的连接端高度e=0.8mm,“T”形贴片的连接端与开口底端的距离f=1.8mm,馈线的低身高度g=6mm,“T”形贴片的主体高度h=12.2mm,“T”形贴片的主体宽度w=4.4mm,该滤波器T形贴片1和馈线2均为铜箔,介电系数为2.65,衬底厚度为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14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