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状异形管式建筑用热交换、通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1376.2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4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傅秀章;李祥宁;武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118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状 异形 建筑 热交换 通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状异形管式建筑用热交换通风系统,具体说是一种能够镶嵌在墙体中或安装在墙角等不占用房屋高度空间的线状异形管式建筑用热交换、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以管式、管式翅片式为主体的热交换器是将若干管道、翅片等集合在一个单元箱体内进行运作。现有的家用新风系统的中的建筑用热交换器是也是在此思路上将热交换器制成箱体结构,即将热交换机芯和风扇置于箱体内,箱体的进风和出风口各接一根通风管连接各个房间。此类热交换器的厚度一般在20-25公分,运用于建筑后产生的问题是:中国90%以上的住宅层高只有2.6-2.7米,需采用吊顶等方式方能安装此类热交换器及其进、出风管管道。吊顶等方式将挤占现有有限的高度空间,会使人感到压抑且不利室内有害气体的散发。因而制约了建筑用热交换器进而影响到家用新风系统的推广使用。目前尚未见不需占用住宅室内高度空间的新型热交换器的出现。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建筑用热交换器在使用时需占用房屋高度空间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线状异形管式建筑用热交换、通风系统,该系统可安排在屋顶和墙壁的拐角处,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房屋高度空间的占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采用如下两种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一:
本发明所述线状异形管式建筑用热交换、通风系统,包括:
外管,置于外管内的分隔板,该分隔板将外管分隔为内、外两条流体通道,两条流体通道均设置有增压装置;
换热翅片,沿外管的轴向设置,安装在分隔板的内壁和外壁上;
内流体通道和外流体通道同时伸入建筑物的房间内。
当本发明用于两个以上房间的热交换和通风时,上述内流体通道和外流体通道分别通过一个以上的内分支管和外分支管伸入建筑物的房间内;每根内、外分支管内均设有阀门和增加压装置。
为了便于将本发明安装在屋顶的墙角处,增加流体通道内的流量,上述外管的横截面呈扇形,与之相对应,分隔板的横截面呈弧形。
上述换热翅片均匀分布在分隔板的内壁和外壁上,且安装在分隔板内壁上的换热翅片和安装在分隔板外壁上的换热翅片相互错位设置。
上述内、外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压力会因拐弯而产生的损耗,且在拐角处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安装此增压装置,因此上述增压装置安装在为内、外两条流体通道的拐弯处。
上述增压装置为风机,且安装在内、外两条流体通道内以及内、外分支管内的风机的旋转方向相反。
为了减少室内无人时的能量损耗,本发明还包括人体感应器,与之相对应的是阀门采用电磁阀且感应器作为电磁阀启、门的开关。上述人体感应器通常采用红外感应器。
上述换热翅片为实心或空心的换热翅片。
技术方案二:
本发明所述线状异形管式建筑用热交换、通风系统包括:
外管,置于外管内的内管,内、外管形成内、外两条流体通道,两条流体通道均设置有增压装置;
换热翅片,沿外管的轴向设置,安装在内管管壁上;
内流体通道和外流体通道同时伸入建筑物的房间内。
当本发明用于两个以上房间的热交换和通风时,上述内流体通道和外流体通道分别通过一个以上的内分支管和外分支管伸入建筑物的房间内;每根内、外分支管内均设有阀门和增压装置。
为了便于将本发明安装在屋顶的墙角处,增加流体通道内的流量,上述外管的横截面呈扇形,内管的横截面为圆形。
上述内管的内壁和外壁上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换热翅片,前述换热翅片为空心或实心的换热翅片。
上述内管的内壁和外壁上的换热翅片相互错位设置。
上述内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换热翅片,内壁上可设置有起热交换作用的内螺纹来替代设置在内管内壁上的换热翅片。
上述换热翅片为空心或实心换热翅片。
上述内、外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压力会因拐弯而产生的损耗,且在拐角处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安装此增压装置,因此上述增压装置安装在为内、外两条流体通道的拐弯处。
上述增压装置为风机,且安装在内、外两条流体通道内以及内、外分支管内的风机的旋转方向相反。
为了减少室内无人时的能量损耗,本发明还包括人体感应器,与之相对应的是阀门采用电磁阀且感应器作为电磁阀启、停的开关。上述人体感应器通常采用红外感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13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