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级黄铜矿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0271.5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3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孙中溪;董传山;范迎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49/00 | 分类号: | C01G49/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黄铜矿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矿物的人工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黄铜矿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铜矿(chalcopyrite)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化学式为:CuFeS2。黄铜矿在炼铜行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由于其结构极其稳定,难以用湿法冶金技术进行提炼,现有的方法一般为高温冶金技术。黄铜矿是一种重要的反磁性半导体材料,其具有窄禁带宽度(0.5-0.6eV)和高奈尔温度(550℃)。由于其奇特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渐渐地被应用到诸多高科技领域,如:传感器、光电管、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等方面。然而自然界中的黄铜矿纯度低,提取困难,现有的合成技术反应复杂、纯度较低、产物颗粒较大(一般在100nm以上),难以满足高科技领域的要求。
因此需要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探索一种新的纳米级黄铜矿的人工合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黄铜矿的人工合成方法,该技术方案中合成的黄铜矿纯度高,颗粒小,反应简单,易于控制,能满足很多行业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纳米级黄铜矿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1-5)mol铜∶(1-5)mol铁∶(1-8)mol硫比例称取氯化铜、氯化铁及硫源,混合后放入反应容器,向容器内加入5-50mL溶剂,超声0-10分钟,后于150-250℃条件下持续反应2-48小时。
(2)、将反应得到的物质离心分离后,用乙醇洗涤3次,干燥后得纳米级黄铜矿。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硫源包括升华硫、硫脲、黄原酸钾等各种含硫的有机物。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溶剂为二次蒸馏水、质量分数大于99.7%的无水乙醇及十二烷基氨三种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体系。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反应容器为烧瓶及高压反应釜。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的超声功率为50-150W。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150-250℃。
本发明所述步骤(2)中离心分离转速为7000-18000转/分。
本发明所述步骤(2)中乙醇为质量分数大于99.7%的无水乙醇。
本发明所述步骤(2)中样品的干燥温度为50-100℃。
结果讨论
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XRD粉末衍射表征。附图1为升华硫作为硫源,反应溶剂为十二烷基氨,不同温度下油浴4-7小时所得样品的XRD粉末衍射图。根据附图1所示,在温度低于160℃时所得的样品物相为非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160℃时样品的物相开始向晶相方向转化,200℃时出现黄铜矿的特征峰,随温度升高衍射峰逐渐变强,证明晶化更好。
据附图1所示,200℃和220℃所合的黄铜矿与JCPDS标准卡片(65-1573)(见附图1坐标轴上的竖线峰)基本吻合,证明所制得的样品是黄铜矿。
附图2为硫源分别是丁基黄原酸钾和硫脲,溶剂为无水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在高压反应釜中不同温度下反应24小时所得样品的XRD粉末衍射图。根据附图2所示在硫源分别为丁基黄原酸钾和硫脲,反应温度分别为170℃和200℃条件下所制备的样品晶形良好,且与黄铜矿JCPDS标准卡片(65-1573)基本吻合,尤其硫脲做硫源200℃反应条件下所得的黄铜矿与标准卡片完全吻合,证明得到的样品是黄铜矿。
由谢乐公式D=Kλ/Bcosθ计算得出,较纯的黄铜矿颗粒尺寸都在100nm以下,属于纳米颗粒。式中K为Scherrer常数,其值为0.89;D为晶粒尺寸(nm);B为积分半高宽度,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转化为弧度(rad);θ为衍射角;λ为Cu的X射线波长,其值为0.154nm。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证明所得的样品是纳米级黄铜矿。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02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