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忆阻器的带通滤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0159.1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1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蒋旻;段宗胜;陈波;甘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H7/12 | 分类号: | H03H7/1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忆阻器 带通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忆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忆阻器的带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忆阻器(Memristor)是电阻、电容和电感之外的第四种基本的电路元件,1971年蔡少棠首次提出了忆阻器的概念并论证了其存在的科学依据。2008年,HP实验室发现了一种具有忆阻特性的纳米双端电阻,进而证实了忆阻器的存在。
忆阻器的阻值与流过器件的电荷有关,即当电荷从一个方向流过时,电阻会增加,当电荷反方向流过时,电阻就会减小,这一特性使得忆阻器在可编程模拟电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传统的模拟带通滤波电路中,为了实现截止频率可调,一般采用电位器替代电路中的电阻,通过调节电位器的阻值来改变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目前,广泛使用的电位器主要有模拟式机械电位器和数字电位器二种。由于机械式电位器的稳定性不高,且不易于实现自动控制,而数字电位器的阻值为离散值,温度系数大且通频带较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模拟滤波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技术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精度高且更易于控制的基于忆阻器的带通滤波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滤波器由控制模块、低通滤波模块和高通滤波模块组成。
低通滤波模块由第一忆阻器电路和第一忆容等效电路组成,第一忆阻器电路的输出端VLP1与第一忆容等效电路的输入端VIN2连接。第一忆阻器电路的输入端VT11、SW1和VT12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CV11、CS1和CV12对应连接,第一忆容等效电路的输入端VT21、SW2和VT22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CV21、CS2和CV22对应连接。第一忆阻器电路的输入端VIN1外接滤波器的输入信号,第一忆容等效电路的输出端VLP2与高通滤波模块连接。
高通滤波模块由第二忆容等效电路和第二忆阻器电路组成,第二忆容等效电路的输出端VHP1与第二忆阻器电路的输入端VIN4连接。第二忆容等效电路的输入端VT31、SW3和VT32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CV31、CS3和CV32对应连接,第二忆阻器电路的输入端VT41、SW4和VT42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CV41、CS4和CV42对应连接。第二忆容等效电路的输入端VIN3与低通滤波模块连接,第二忆阻器电路的输出端外接滤波器的输出信号。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在传统的模拟带通滤波电路中加入忆阻器,通过控制模块改变忆阻器的阻值即可改变带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由于忆阻器的阻值为连续值,其精度高于数字电位器,因而在对截止频率的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基于忆阻器的带通滤波器电路结构更为简单。且忆阻器的阻值控制信号为脉冲电压,它对忆阻器阻值的控制与调节比编程控制的数字电位器更简单方便。
因此,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且更易于控制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一种基于忆阻器的带通滤波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滤波器由控制模块1、低通滤波模块3和高通滤波模块6组成。控制模块1的输出端CV11、CS1、CV12、CV21、CS2和CV22分别与低通滤波模块3连接,控制模块1的输出端CV31、CS3、CV32、CV41、CS4和CV42分别与高通滤波模块6连接,低通滤波模块3外接滤波器的输入信号,高通滤波模块6外接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低通滤波模块3与高通滤波模块6连接。
低通滤波模块3如图1所示由第一忆阻器电路2和第一忆容等效电路4组成,第一忆阻器电路2的输出端VLP1与第一忆容等效电路4的输入端VIN2连接。第一忆阻器电路2的输入端VT11、SW1和VT12与控制模块1的输出端CV11、CS1和CV12对应连接,第一忆容等效电路4的输入端VT21、SW2和VT22与控制模块1的输出端CV21、CS2和CV22对应连接。第一忆阻器电路2的输入端VIN1外接滤波器的输入信号,第一忆容等效电路4的输出端VLP2与高通滤波模块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01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