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门铰链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9958.1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3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宫川正纯;森永浩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5D11/06 | 分类号: | E05D11/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凝;陆锦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铰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门可开闭地枢轴安装于车体的车辆用门铰链。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门铰链中,具备固定在车辆的车体侧的固定铰链部件、和固定在车辆的门侧且由铰链轴可转动地连结于固定铰链部件的可动铰链部件,设于可动铰链部件且与其板厚相当的止动部与设于固定铰链部件的止动部抵接,由此限制门的全开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9-301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铰链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及轻量化,尤其是在降低了固定铰链部件的板厚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那样,当在固定于车体B的固定铰链部件100的止动部100a上作用有朝门D的开方向(在图11中以铰链轴102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反复负荷或者高负荷时,尤其是固定铰链部件100的止动部100a从实线所示的变形前的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变形,固定于门D的可动铰链部件101的止动部101a与固定铰链部件100的止动部100a的抵接关系发生变化,不仅无法将门D的全开位置维持为一定,还存在止动部100a、101a彼此的抵接最终会脱离的危险。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构成为即使止动部变形也能够保持两个止动部彼此的抵接关系且能够实现小型及轻量化的车辆用门铰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铰链具备固定在车体或者门的任意一方上的第一铰链部件、和固定在上述车体或者上述门的任意另一方上并通过铰链轴与上述第一铰链部件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二铰链部件,形成在上述第一铰链部件的板厚的面上且平行于上述铰链轴的第一止动部与上述第二铰链部件的第二止动部抵接,由此抑制上述门的全开位置,其特征在于,在接近上述第二铰链部件中的上述第二止动部的位置,设有位于以上述第一止动部的上述铰链轴为中心的圆弧轨迹的内侧、且比上述第二止动部更向与上述第一止动部相向的方向突出的卡合部,当在上述门的全开位置上述第一止动部与上述第二止动部抵接而使上述第二止动部朝上述门的开方向发生了变形时,上述第一止动部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由此抑制向上述门的开方向的转动。
进而,优选的是,通过压轧加工或者弯折加工来形成上述卡合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第二铰链部件的第二止动部向门的开方向变形的情况下,第一铰链部件的第一止动部与形成于第二铰链部件的卡合部卡合,抑制向门开方向的转动,因而,尤其是即使减小第二铰链部件的板厚也能够提高抑制向门开方向的转动的强度,能够实现门铰链的小型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门铰链以及车体的左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该门铰链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门铰链的主视图。
图4是在图3中从箭头IV方向观看的门铰链的侧视图。
图5是在图4中从箭头V方向观看的门铰链的俯视图。
图6是门处于全开位置时的门铰链的俯视图。
图7是门处于全开位置时的门铰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第二铰链部件的第二止动部发生变形时的门铰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门处于全开位置时的门铰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该第二铰链部件的第二止动部发生变形时的门铰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门铰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4~6中的左方以及右方设为门铰链1的“前方”以及“后方”,将图5、6中的上侧以及下侧设为门铰链1的“车内侧”以及“车外侧”。
门铰链1具备固定在门D侧的金属制的第一铰链部件2、和固定在车体B侧并通过上下方向的铰链轴4与第一铰链部件2可转动地连结的金属制的第二铰链部件3,将门D可开闭地枢轴安装于车体B。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也可以将第一铰链部件2固定在车体B侧,将第二铰链部件3固定在门D侧。
另外,门铰链1通常如图1所示那样按上下一组的方式被使用,上下的门铰链1的主要部分为相同构成,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上侧的门铰链1为代表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未经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9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臂提花联合开口多层大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壳体天线及其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