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及其投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9787.2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9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黄六一;刘涛;赵芬芳;唐衍力;金月梅;刘翠;池姗;梁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3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张中南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藻类 鱼类 混合 立体 生态 及其 投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属于海洋渔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近海水域荒漠化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通过在海中设置的各种人工构造物(人工鱼礁),已期达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环境,为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海洋环境、提高增殖效果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查阅我国相关专利文库发现,目前我国已有相关人工鱼礁专利八十余项,多为针对鱼类、海参、鲍鱼、藻类等单一品种设计人工鱼礁,未发现针对藻类和中上层小型鱼类或幼鱼生长栖息的混合型鱼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可为中上层小型鱼类或幼鱼提供生长栖息场所,并可增殖养殖藻类,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一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包括由锚、主缆绳、副缆绳、两端分别与锚和标志浮子相连的锚尾绳构成的锚泊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所述的鱼礁顶部包含依靠浮球漂浮于水面的固定框架;所述的鱼礁中层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的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上悬挂有中间球型鱼礁,且鱼礁顶部通过连接绳索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连接;所述的鱼礁底部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的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上悬挂有底部球型鱼礁,且鱼礁中层与鱼礁底部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相连;所述的主缆绳一端与锚相连、另一端经由副缆绳而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相连接。
为了提高本立体生态鱼礁的利用率,可增设多个鱼礁中层,即在上述的鱼礁顶部和鱼礁底部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鱼礁中层,且鱼礁中层之间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相连。
上述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的固定框架是圆环形结构。
上述中间球型鱼礁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用于将中间球型鱼礁绑扎在固定框架上,中间球型鱼礁的上部、底部和侧面有圆孔,内部空心。
上述底部球型鱼礁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用于将底部球型鱼礁绑扎在固定框架上,底部球型鱼礁的上部和侧面有圆孔,内部空心,且底部球型鱼礁内装有石子。
上述鱼礁顶部依靠浮球可以漂浮于水面,鱼礁顶部与其下方的鱼礁中层之间的连接绳长度依靠投放海域透明度决定,以利于第一层藻类生长所需的深度决定。
鱼礁中层之间的距离1.5米左右,层数依据投放海域的藻类和中上层小型鱼类所处深度和水深确定。
上述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的投放方法,包括组装步骤,即通过连接绳索和纵向十字型网格将鱼礁顶部、中层和底部装配成一个整体;然后在鱼礁顶层下方的第二层的固定框架上对称绑扎上四根副缆绳,一般两固定点间距为1//4圆弧,连接上主缆绳和锚、锚尾绳和锚位浮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用船将该立体生态鱼礁运至投放海域,先在迎流方向抛下一只锚,然后顺流按顺序投放出第二只锚,锚后端系有锚尾绳和标志浮子,通过顺流拖曳锚尾绳,张紧整个系统,投放完毕。
本发明一方面可用于不同水深的藻类养殖和增殖,另一方面可用于小型中上层鱼类和大型中上层鱼类幼鱼的栖息和避地场所。本发明将浮球、圆形固定框架、球型鱼礁以及水平网格和垂直十字网格装配在一起构成多层结构垂直分布在水中的浮式鱼礁,使用锚和缆绳将其固泊于特定海域,网格上可移植和附着适宜于不同水深生长的藻类,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藻场。鱼礁层间和球型鱼礁(内部空心),为在不同深度活动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或大型鱼类幼鱼提供栖息和避敌害,且能提供藻类作为食物,形成一个小型立体化、生态型的生态环境。
本发明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装配容易,安装方便,便于回收,可为建立生态型海洋牧场提供一种新型人工鱼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固定框架、水平网格、球型鱼礁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纵向十字型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中间球型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底部球型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锚,2、主缆绳,3、副缆绳,4、浮球,5、固定框架,6、连接绳索,7、水平网格,8、中间球型鱼礁,9、纵向十字型网格,10、底部球型鱼礁,11、凸块,12、圆孔,13、石子,14、锚尾绳,15、标志浮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7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