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及其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9712.4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7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莫列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50 | 分类号: | H01R12/50;H01R13/502;H01R13/4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阚梓瑄;冯志云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及其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端子与电路板弹性压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是以弹性压接方式与电路板接触形成电连接的,例如中国台湾专利第M385114号(对应中国专利CN200920353540.2)所公开的技术方案。
前述专利公开的电连接器其端子与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绝缘本体再与一绝缘外壳组装。绝缘外壳具有一容纳腔以容纳绝缘本体及结合于绝缘本体的端子,绝缘本体的两侧面分别凸伸形成凸起,而绝缘外壳设有对应的通孔以容纳凸起,借此将绝缘本体与绝缘外壳组装固定。
由于端子是以弹性压接方式与电路板接触形成电连接,会对绝缘本体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因此较容易破坏绝缘本体。此外,端子与绝缘本体是采用一体模制成型,在绝缘本体的成型过程中需要将端子定位于模具内,然而前述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结构较不容易将端子定位,而且绝缘本体成型后,端子位于绝缘本体内的部分几乎都被绝缘本体包覆,无法检测成型后的产品效果及良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加强绝缘本体的结构强度且其端子容易定位并方便检测的电连接器。
于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座及多个端子。绝缘座包括一本体及一壳体,本体具有一基部、一由基部往前延伸的舌板,及至少一部分埋设于舌板的一金属加强片。壳体具有一配合容置本体的基部的安装槽,借由安装槽容置基部使壳体与本体组合固定,且舌板凸伸于壳体前侧。端子与本体一体模制成型,且每一端子具有一固定部、一接触部、一延伸部及一压接部,固定部埋设于本体,接触部由固定部往前延伸并露出于舌板的一面,延伸部由固定部往后延伸出本体的后侧,且压接部由延伸部末端弯折而成以弹性压接于一电路板。而且本体的基部形成有一通槽以露出所述端子的固定部的一部分,且壳体的底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分别对应位于壳体下方的所述压接部。
依据一实施例,金属加强片埋设于舌板且延伸至基部,且一部分露出于通槽。通槽上下贯通基部,且金属加强片具有多个与通槽连通的窗口,每一窗口分别对应一端子,以能由通槽的上下两侧看到所述端子。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利用本体与壳体两件式组装结合成绝缘座,相较于一体成型的设计可以降低制造难度,而且金属加强片与本体一体模制成型,用以增加舌板及整个本体的强度。再者,基部形成有通槽以露出端子的固定部的一部分,借此在模制成型时利于端子在模具内的定位,且在模制完成后能够用于检测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与一电路板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是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绝缘座与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7是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绝缘座的本体与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9是说明较佳实施例的绝缘座的本体与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的XI-X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的XII-XI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电连接器
1 绝缘座
2 端子
21 固定部
22 接触部
23 延伸部
24 压接部
3 金属外壳
31 插置空间
32 底壁
33 接合缝
34 凸包
4 本体
41 基部
411 凸块
412 压紧肋
413 卡块
414 凸肋
415 通槽
42 舌板
43 延伸臂
431 环圈部
44 金属加强片
441 窗口
5 壳体
501 底面
51 安装槽
511 导轨部
512 卡置部
52 主体部
521 顶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莫列斯公司,未经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莫列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7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