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9664.9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5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伟;孟少宾;曹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1/98 | 分类号: | E04B1/98;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混凝土 组合 耗能 支撑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造价要求较低的村镇再生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抗震结构的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每年的混凝土用量已超过10亿立方米,消耗大量的砂石等原生资源。同时,由于城市建筑的更新、改造等原因,大量的既有混凝土被拆除,形成了数量惊人的废弃混凝土建筑垃圾。一方面是大量天然资源的开采,另一方面是大量废弃混凝土建筑垃圾的产生,如何实现建筑垃圾废弃混凝土资源化,是关系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
再生混凝土是一种绿色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块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然后将之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而成再生混凝土。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颁布了行业标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上海地区于2007年颁布了地方标准《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018-2007),北京地区于2011年颁布了《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11/T803-2011),为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自唐山大地震之后,大陆地区共发生几十次破坏性地震,而其中大多数发生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村镇地区,引发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村镇建筑的抗震防灾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所重视。而对于村镇建筑防灾抗震建设,地方经济以及技术水平落后是其中主要限制因素。
防屈曲耗能支撑主要由内核耗能单元、外围约束单元组成,兼做结构抗侧力构件及耗能构件。较传统支撑相比,其内核单元由于受外围约束单元限制,受压时只产生屈服而不发生屈曲,从而通过内核单元拉压屈服有效消耗地震能量。但防屈曲耗能支撑外围约束单元通常为钢管混凝土,因此其具有以下缺点:1.内核单元及外围约束单元通常采用钢材及钢管,从而钢材用量较大,成本较高;2.制作时需在内核单元表面设置无粘结材料,之后在钢管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外围约束单元,但在振捣混凝土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无粘结材料的损坏,因此其制作工序复杂且最终质量不易保证。而对于村镇建筑,成本造价高、制作工序复杂的耗能支撑不适合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制作简单、造价低廉、耗能作用优良,小震时增加结构抗侧刚度,中震时通过支撑混凝土裂缝开闭和端部橡胶垫变形耗能,大震时通过支撑软钢屈服变形、混凝土裂缝开闭和端部橡胶垫变形耗能,震后更换简便、成本低,适用于低造价的村镇再生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包括轴力构件、外围构件、端部承托构件以及端部耗能装置;所述轴力构件包括内核“一”字形钢板,且其两端设有端部截面加强段;所述外围构件包括外包混凝土以及构造钢筋;所述内核“一”字形钢板直接内嵌于外包混凝土中,二者之间无间隙;所述端部承托构件包括焊接于端部截面加强段两侧面的承托板;所述端部耗能装置包括固定于承托板及外包混凝土端面之间的橡胶垫。
所述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混凝土采用再生混凝土。
所述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钢筋包括构造纵筋以及构造箍筋;所述构造纵筋直径取8~12mm;所述构造箍筋直径取4~8mm。
所述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与外包混凝土之间可产生受力传递。
所述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截面加强段两侧面焊接加劲肋板,以增强端部稳定性且方便与其他结构连接;所述加劲肋板与承托板采用焊接连接。。
所述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的厚度要求大于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所得支撑最大轴向受压变形量。
所述的一种钢—再生混凝土组合耗能支撑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顺序如下:
步骤一:加工制作内核“一”字形钢板;
步骤二:将承托板及加劲肋板焊接于端部截面加强段两侧面,并将加劲肋板与承托板焊接连接;
步骤三:将橡胶垫通过粘结材料粘贴于承托板上;
步骤四:在内核“一”字形钢板周围绑扎构造钢筋;
步骤五:支模板,浇筑形成外包混凝土。
本发明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1)小震作用时,内核“一”字形钢板分担部分地震水平作用,且不发生屈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6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探管磁通门调试台
- 下一篇:一种快速测定比久中偏二甲肼残余的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