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流气浮池刮泥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8790.2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4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姜兴华;吴炳荣;刘勇健;贺培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新达印染厂 |
主分类号: | B01D21/18 | 分类号: | B01D21/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流 气浮池刮泥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平流气浮池的刮泥机。
背景技术
气浮工艺以其技术成熟、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简单、预处理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目前气浮池结构分为平流式和竖流式两种。
平流式气浮池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其反应池与气浮池合建,废水进入反应池完全混合后,经挡板进入气浮接触室以延长絮体与气泡的接触时间,然后由接触室上部进入分离室进行固-液分离。池面浮泥由刮泥机刮如气浮池后端的集渣槽,清水由底部集水槽排出。
传统的平流气浮池刮泥机采多采用钢轮与导轨传动,驱动装置安装在桁车上面,带动钢轮转动,依靠钢轮与导轨间的摩擦力带动桁车前进与后退。刮泥板依靠人工进行翻起、放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经过震动,日晒、腐蚀、气温变化等自然效应,导轨发生变形,使得钢轮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啃轨”现象,直接导致,钢轮抱死或者脱轨。
(2)钢轮或导轨表面有水渍或者有污泥粘附时,钢轮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下降,导致桁车一侧钢轮在原地“打滑”不能前进或后退,并可能导致另一侧不打滑的钢轮脱轨。
(3)刮泥板下降开始刮泥或刮泥结束后升起,具有一段时间的滞后,导致刮板对泥层的搅动较大,容易造成气浮出水带泥,影响出水水质。 因此,一种设计科学、操作简单、合理实用的新型的气浮池刮泥机成为一种必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平流气浮池的新型刮泥机,能够实现刮泥机两侧平衡移动,且能够实现刮泥板即时提升与下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平流气浮池刮泥机,包括减速机、牵引链条、链轮装置、刮泥板、升降装置和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机两侧分别采用牵引链条牵引桁车,所述牵引链条两端分别固定在刮泥机前后两侧的从动链轮上;所述桁车后端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下端连接有刮泥板,采用气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进行垂直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链条为防腐款式链条;所述刮泥机前端的两个从动链轮通过主动轴进行连接,后端的两个从动链轮通过从动轴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中间设有传动链轮,所述减速机一端连接有减速机链轮,所述传动链轮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减速机的链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由汽缸架和气缸组成,所述气缸架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刮泥机上,所述汽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汽缸架之上;所述气缸上装有电磁阀来控制升降。
汽缸的升降依靠电磁阀控制压缩空气的通断,以实现刮泥板的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的刮泥板上部固定在一段水平扁钢之上,所述扁钢连接于所述升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扁钢两侧为凸出的倒三角体,所述倒三角体正下方设有相契合的倒三角体卡槽,作为刮泥板的受力和定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倒三角体卡槽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桁车之上,通过调整定位螺丝以调整卡槽高度。
通过调整汽缸架以及倒三角体卡槽的高度,可以调整刮泥板与泥面的距离,以控制刮泥板下降工作时刮泥的深度。
进一步的,刮泥板由上下两块不锈钢板制成,上部与泥层的角度为90°,下部与泥层的角度为75°。
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新型平流气浮池刮泥机结构简单,易于组装维护,控制方便,采用链条传动,保持刮泥机两侧的同步行进,避免了桁车钢轮“啃轨”、“侧滑”、“脱轨”现象;同时采用气动装置控制刮泥板的升降,不论桁车在停止或行进状态,能够随时实现气动装置的升降,大大缩短了刮泥时间,提高了刮泥效率,并减少了对泥层的搅动,减少了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平流气浮池刮泥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平流气浮池刮泥机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新达印染厂,未经吴江市新达印染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87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控温感温探测器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