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河岸带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7201.9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5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左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张庆敏 |
地址: | 21201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河岸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生态河岸带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河流两侧土地的建设力度也逐渐加大,出于对防洪安全的考虑,河流护岸常常采用硬质化护岸形式,这不仅破坏了河岸带的植被结构与近岸带底栖动物的生境,也使得河岸带缓冲、净化面源污染的功能丧失,直接导致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了改变我国当前许多河岸带的病态现状,重建具有活力的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活力,使众多的河流成为削减污染的绿色通道,成为一个紧迫的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仿木桩护岸、混凝土格栅护岸等方法来恢复与重建河岸带生态系统,无论何种方法,均没有将提高河岸带净化面源污染、提高近水域部分的遮阴度,提高近水域生态系统活力与近水域生境质量作为核心。因而,其恢复或重建的河岸带生态系统缺乏活力,与自然的河岸带相比,差距较大。如何重建或恢复具有活力的河岸带生态系统,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河岸带生态系统难以重建或恢复的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河岸带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生态河岸带的构建方法,采用管壁上分布有透水孔洞的混凝土圆管进行护岸,然后在所述圆管内构建人工湿地基质床,最后在所述人工湿地基质床表面种植挺水植物与湿生乔灌木构成湿地生物群落;其中,所述混凝土圆管的内径为30~150cm;管壁上孔洞的直径为2~10mm,所述相邻孔洞的水平间距为2~20cm、垂直间距为5~30cm。
所述混凝土圆管上的孔洞可以使河水能够进入圆管内的基质床中,基质床中的植物根系可以对河水内的污染物质进行去除,同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吸收到足够的水分。
所述混凝土圆管紧密地排列设置,可以根据护岸形态以及常见仿木桩护岸形式进行排列,如呈自然式排列;或可按照规则式(成行、成列)进行排列。
所述混凝土圆管壁厚为3~15cm,高度为50~200cm。
所述混凝土圆管底部约20~30cm埋入河床,顶部与水面高度相比,需高于常水位线、但优选低于最高水位线。混凝土圆管高出水面的高度可以设置为高低错落,这样可使种植植物后的河岸带景观更加美观。
所述混凝土圆管外壁设置有厚度为5~15cm的网格层用于营造动物生境,优选地,网格层的网格形状为矩形或正方形,网格面积为10~20×10~20cm2。
所述网格层环绕在混凝土圆管外壁,可以采用多种材质,如混凝土浇筑直接在圆管外壁形成、或采用高分子耐水材料成型后围绕在所述圆管外壁等等。网格层的网格可以向底栖动物提供生境,从而构建河岸带的动物群落。
所述混凝土圆管内壁设置有反滤层。所述反滤层的功能为防止混凝土圆管内的基质成分流失到河流中。
优选地,所述反滤层为2~5层土工布。
所述人工湿地基质床由下至上依次为基质垫层、炉渣层、泥炭层及土壤层,高度比为:1~5∶1~5∶1~5∶3~20。
优选地,基质垫层厚度为5~20cm,炉渣层厚度为5~20cm,泥炭层厚度为5~20cm,土壤层厚度为20~100cm。
所述基质垫层由直径为2~5cm的碎石、河沙、粘土颗粒按体积比5~10∶1~5∶1~5组成。
所述炉渣层由直径为2~5cm的炉渣颗粒组成。
所述泥炭层由直径为1~5cm的泥炭颗粒组成。
所述土壤层为河岸带的普通表层土壤。
所述湿生乔灌木为中小型湿生乔灌木,优选为杞柳、河柳、柽柳中的一种或多种,种植密度为1~2棵/混凝土圆管。
所述挺水植物为:水烛、芦苇、再立花、茭白、香蒲、黄花蔺、泽泻、灯心草、水生美人蕉、水生鸢尾、伞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种植密度为5~15丛/平方米。
优选地,水烛、芦苇、再立花、茭白的种植密度为6~8丛/平方米;香蒲、黄花蔺、泽泻、灯心草、水生美人蕉、水生鸢尾、伞草的种植密度为10~12丛/平方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72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动力涡旋式冷热水机组
- 下一篇:菲涅尔透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