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收丁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5305.6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0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真泽;张艺;张翼;陈迎;陈泱;贾微;贾震;许慎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1/12 | 分类号: | C07C31/12;C07C29/76;C07C29/8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丁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丁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丁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制造邻苯二甲酸、脂肪族二元酸及磷酸的正丁酯类增塑剂,它们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中,也是有机合成中制丁醛、丁酸、丁胺和乳酸丁酯等的原料。
1,4-丁二醇(BDO)主要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γ-丁内酯(GBL)、聚氨酯(PU)和四氢呋喃等。近年来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随着PBT树脂和氨纶等下游行业的发展而快速增产,1,4-丁二醇在国内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目前生产1,4-丁二醇的方法是以马来酸酐为原料,经低碳醇酯化、加氢得到1,4-丁二醇。这在很多专利中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如US4795824、WO90/08127、US4751334、WO88/00937、US4584419等。其中,在加氢反应阶段,琥珀酸二甲酯(DMS)与氢气反应生成了丁醇。因为一般BDO生产规模较小,所以一般在BDO的生产工艺中,丁醇作为有机废物被直接排放。然而,随着BDO工业的发展,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副产物丁醇的含量也相应逐渐增高,作为一种市场价格较高的化学品,如果仍将其作为有机废物排出,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从经济性角度进行考虑,将副产物丁醇作为一种产品回收便有了必要。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回收丁醇时,先将含甲醇、水、丁醇及少量重组分杂质的混合物流送入甲醇分离塔,大部分甲醇从塔顶馏出,塔釜得到粗丁醇(含甲醇、丁醇和水)物流。这部分物流经丁醇重质塔分离,塔顶物流进入层析器,经分层后,富含丁醇的物流再进入丁醇产品塔。这样的流程设置,使得进入层析器进行分离的物流先全部进行加热汽化后从塔顶馏出,再通过塔顶冷凝器冷却为液相后,最后才进入层析器分层。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将需要通过层析器分离的物料进行了一次加热,从而造成了能量的浪费,存在能量消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存在能量消耗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回收丁醇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热能的消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回收丁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含甲醇、丁醇和水的物流1从中部进入甲醇分离塔T1,经精馏分离后,塔顶得到物流2,塔底得到物流3;物流2进入后续流程;
b)物流3进入层析器D1,经分层分离后,得到物流4和物流5,物流5进入后续流程;
c)物流4进入丁醇重质塔T2,经精馏分离后,塔顶得到物流6,塔底得到物流7;物流7进入后续流程;
d)物流6进入丁醇产品塔T3,经精馏分离后,塔顶得到物流9,塔底得到产品丁醇;物流9返回至层析器D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甲醇分离塔T1的操作条件:塔釜温度为115~135℃,塔顶温度为90~110℃,操作压力为0.3~0.45MPa,回流比1~3。所述丁醇重质塔T2的操作条件:塔釜温度为110~145℃,塔顶温度为65~85℃,常压操作,回流比0.8~2.7。所述丁醇产品塔T3的操作条件:塔釜温度为85~105℃,塔顶温度为55~75℃,常压操作,回流比0.2~1.5。所述层析器D1的操作条件:温度为30~40℃,常压操作。以重量百分比计,物流1中甲醇的含量为90~95%,水的含量为3~6%,丁醇的含量为2~5%。
本发明方法将层析器设置在甲醇分离塔T1和丁醇重质塔T2之间,由于在较低温度下完成了分层,在进入后续精馏塔之前将废水相排除,从而减少了后续精馏塔的能量消耗,后续工段可以节约热能达24%,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和图2中,1为含甲醇、丁醇和水的物流,2为甲醇分离塔T1塔顶液相出料,3为甲醇分离塔T1塔釜液相出料,4为层析器D1第一液相出料,5为层析器D1第二液相出料,6为丁醇重质塔T2塔顶液相出料,7为丁醇重质塔T2塔釜液相出料,8为丁醇产品塔T3塔釜液相出料,9为丁醇产品塔T3塔顶液相出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导光板构造
- 下一篇:一种电缆路径带电探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