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身点焊飞溅检测与控制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5247.7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1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鸿;刘敏;王晓宇;张春阳;董春雨;周琦;江俊龙;付扬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11/36 | 分类号: | B23K11/36;B23K11/11;B23K1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点焊 飞溅 检测 控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点焊装置和检测控制方法,特别是一种基于熔池视觉检测的汽车车身点焊飞溅检测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电阻点焊是压力焊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电极给焊件施加压力,利用电流通过接头的接触面及邻近区域所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与传统的弧焊工艺相比,点焊具有接头质量好,生产效率高、辅助工序少、无须填加焊接材料、便于实现自动化、清洁卫生等优点,在国防和国民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成为汽车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焊接工艺方法,且应用前景不断扩大。然而在车体领域的初期自主保养活动中,调查初期清扫的垃圾,几乎都是飞溅。这些飞溅,不仅浪费了清扫时间,附在车体上造成品质不良;另外生产过程中溶解电线或附在开关上等造成设备故障,引发生产中断。由此可见,汽车车身点焊质量与效率却一直受到飞溅的制约。所谓“飞溅”是在点焊中熔融状态的金属发生火花飞溅的现象。从焊接的板与板之间跳出来的称为中间飞溅;从连接电极的表面飞散出来的叫表面飞溅。
汽车壳体生产过程中急需要一种用于检测点焊飞溅的方法和装置,通过检测评判飞溅等级,寻找规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汽车车身点焊飞溅的检测装置和控制方法,利用该装置不仅可以在线的检测点焊飞溅,还可以通过对采集的飞溅图像进行处理,得出飞溅特征,并给出飞溅产生的方位,作出质量评判,实现高质量低能耗焊接的双重要求。
附图一所示汽车车身点焊飞溅检测装置示意图。主要装置包括:焊钳;点焊焊钳下电极位置传感器;上电极臂; 1号工业CCD; 2号工业CCD;图像采集卡;工业计算机;上电极;下电极;下电极臂。焊钳、点焊焊钳下电极位置传感器、上电极臂、上电极、下电极、下电极臂组成汽车车身点焊焊接装置;技术解决方案为:1号工业CCD、2号工业CCD型号选用敏通1881EX型,配合启光公司的FS-LM2514型镜头,CCD镜头前端安装滤光片,1号工业CCD、2号工业CCD与滤光片组成图像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焊钳、点焊焊钳下电极位置传感器、上电极臂、上电极、下电极、下电极臂组成汽车车身点焊焊接装置;1号工业CCD、2号工业CCD安装在电焊焊机上电极臂上,1号工业CCD、2号工业CCD的镜头采像轴线与上电极轴线同平面;1号工业CCD、2号工业CCD镜头中心线延长线与上电极端面中心点相交于一点;1号工业CCD、2号工业CCD采集焊接过程飞溅图像,通过数据线与图像采集卡实现数据连接;图像经过数据采集卡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传输至工业计算机。
附图2所示汽车车身点焊飞溅检测控制系统示意图。主要装置包括:焊钳;点焊焊钳下电极位置传感器;上电极臂; 1号工业CCD; 2号工业CCD;图像采集卡;工业计算机;上电极;下电极;下电极臂;数模转换接口;变频器;交流伺服电机。技术解决方案为:定义飞溅系数K=K1*s+K2*θ(K1,K2常数项系数;s飞溅面积,此处为处理后轮廓包含的像素数;θ飞溅轴线与标定线间角度)。
第一步,开启汽车车身点焊飞溅检测装置,工业CCD采集点焊焊接飞溅图像,通过数据线与图像采集卡实现数据连接;数据采集卡 将飞溅图像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传输至工业计算机;
第二步,工业计算机内基于VC++的图像处理程序对采集飞溅图像的实时处理,获取飞溅轮廓,提取飞溅大小与特征参数,得到飞溅系数K值;
第三步,工业计算机将获得的飞溅特征参数作为反馈经数模转换接口和变频器传输至交流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将反馈动作传给点焊焊钳下电极位置传感器,实现对下电极运动方式与施加力的大小及方向的控制;由1号工业CCD4、 2号工业CCD5采集汽车车身点焊飞溅图像,工业计算机处理图像获得获取飞溅轮廓,提取飞溅大小与特征参数,得到飞溅系数K值经数模转换接口和变频器传输至交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将反馈动作传给点焊焊钳下电极位置传感器,实现对下电极运动方式与施加力的大小及方向的控制,从而实现汽车车身点焊飞溅检测控制的闭环控制。
附图3所示防“鬼像”滤光系统装置示意图。主要部位包括: CCD镜头套筒、滤光片套筒、挡飞溅玻璃片固定套筒、挡飞溅玻璃片。技术解决方案为:A区用于放置CCD镜头部分;B区用于放置滤光片,安装时将滤光片置于A区和B区之间的凸台上,再利用一个紧固螺环从右端拧入,将滤光片和减光片夹紧;C区用于放置挡飞溅用的玻璃片。为了方便及时更换玻璃片而尽量减小对减光片的影响,利用套筒结构将玻璃片外置,与左端的主体部分(A+B部分)进行螺纹连接,以保证CCD镜头和滤光片中心之间没有足够高的同心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装置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2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