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结构及其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4702.1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5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爱峰;潘广善;万正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D29/063 | 分类号: | E02D29/063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层 式环肋 圆柱 结构 及其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海耐压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的结构及其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深海装备技术的发展,水下工程结构在加大下潜深度的同时,也需要其水下降噪性能达到一定要求。为了满足其水下降噪性,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增加板厚、或采用屈强比值高的材料的方法,虽然实现了下潜深度的增加,却无法满足降噪性的要求,并存在以下缺点:
(1)板厚增加后,增加了结构的自身重量,使储备浮力损失。
(2)屈强比值高的材料其塑性性能较差,难以保证水下工程作业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缺点,提供一种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结构及其工艺方法,既可以满足其水下降噪性,又提高了水下承载能力。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结构及其工艺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肋骨面板与肋骨腹板连接,等间距设置在外壳的外周面上;
第二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在外壳的内周面装置下端部封板;
第三步: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在外壳的内周面等间距装置上端部封板,各上端部封板之间留有空腔;
第四步:将安装上端部封板、下端部封板的外壳吊起,使外壳呈直立状;
第五步:将内壳吊入外壳内,保证内壳与外壳同轴布置,内壳的外周面与上端部封板、下端部封板的内壁面贴合并焊接;
第六步:于各上端部封板之间的空腔内装置隔离条,并胶接固定于外壳与内壳之间,隔离条将空腔分隔成浇注口与排气口;
第七步:在浇注口中浇注芯材。
第八步:芯材浇注完毕后,于各上端部封板之间,位于外壳与内壳之间焊接开口封板;
按照上述方法所制备的一种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结构,包括一外壳,于外壳内同轴装置内壳,内壳与外壳间形成夹层,夹层的下部装置下端部封板,夹层的上部等距装置上端部封板,各上端部封板之间形成空腔,于空腔内装置隔离条,隔离条将空腔隔成两开口;在外壳的外周还等距装置肋骨腹板,肋骨腹板连接肋骨面板。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于各上端部封板之间的空腔内,位于外壳与内壳之间还装置开口封板;
所述开口为浇注口与排气口,两开口位于隔离条的两边;
于所述浇注口内浇注芯材,芯材采用粘弹性的吸声聚氨酯材料制成,由多元醇和异氰酸酯按体积比为1:1混合反应后固化而成;
所述外壳及内壳为圆筒形,采用钢质板材制成;
所述肋骨腹板及肋骨肋骨面板采用钢质板材制成;
所述上端部封板、开口封板、隔离条为六块。
所述隔离条的长度等于上端部封板与下端部封板之间的直线距离,厚度等同于上端部封板与下端部封板之间夹层的厚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的内壳及外壳均采用钢质板材,厚度薄,刚度高,可以在减少圆柱壳质量的同时增强承载能力;并且由于芯层采用具有粘弹性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密度低、厚度大,组合起来有效提高内外壳体的刚度,并且提高了本发明减振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一种夹层式环肋圆柱壳结构及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肋骨面板与肋骨腹板连接,等间距设置在外壳的外周面上;
第二步:于外壳的一端,在外壳的内周面装置下端部封板,且下端部封板的一端伸出外壳;
第三步:于外壳的另一端,在外壳的内周面等间距装置上端部封板,各上端部封板之间留有空腔,且上端部封板的一端伸出外壳;
第四步:将安装上端部封板、下端部封板的外壳吊起,使外壳呈直立状;
第五步:将内壳吊入外壳内,保证内壳与外壳同轴布置,内壳的外周面与上端部封板、下端部封板的内壁面贴合并焊接;
第六步:于各上端部封板之间的空腔处置有隔离条,并胶接固定于外壳与内壳之间;各隔离条将各内外壳体之间空腔隔成两开口,开口为浇注口与排气口;
第七步:在浇注口中浇注芯材,此时每个腔体内的空气分别从排气口中陆续排出,直至芯材灌满每个腔体;芯材在各个空腔内分别固化成形,并与隔离条融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47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