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动力热管循环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4559.6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7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扬;史文伯;刘敏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8D15/0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热管 循环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动力热管循环机组,属于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热管技术的空调机组,其中热管系统部分均无外在动力,完全依靠系统内部的制冷剂液体重力实现系统循环运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对于一体式热管空调机组,热管冷凝换热器必须在热管蒸发换热器之上,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差;而对于分体式热管空调机组,则必须在安装时确保室外热管冷凝换热器在室内热管蒸发器之上,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此缺点导致一体式热管空调机组内部结构复杂,分体式热管机组在很多场合无法使用,同时机组在系统管路设计、换热器设计上都要考虑无重力循环系统中尽可能减小各种延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
基于此,如何研发一种双动力循环热管空调机组,为热管系统提供单独动力,满足了安装的便利性同时,也克服了传统的重力型热管的弊端,实现热管高效循环,是本发明主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重力型热管系统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双动力热管循环机组,为热管系统提供单独动力,满足了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实现热管高效循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双动力热管循环机组,包括空调系统、热管系统、和控制单元,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空调系统中,制冷剂在压缩机的驱动下从蒸发器流入冷凝器,然后经节流机构流回所述的蒸发器,所述热管系统中,制冷剂在溶液泵的驱动下从储液器中泵入所述的蒸发器或者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蒸发器中,然后流向所述的冷凝器或者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冷凝器,最终进入储液器,所述冷凝器一侧设有为冷凝风机,所述蒸发器一侧设有蒸发风机,所述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机构、溶液泵、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制冷剂进入溶液泵之前为液态,所述的储液器一侧设置有分别用于检测制冷剂温度和压力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单元连接。
又进一步的,为了可以在空调系统运行时,阻断热管系统的回路,以及同时避免空调系统运行时间制冷剂与压缩机润滑油沉积在溶液泵中,导致压缩机运行缺油,进而影响空调系统使用寿命,所述的溶液泵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空调系统包括连通在所述的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并且形成一条回路的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上设置有压缩机,第二通管上设置有节流机构,所述的热管系统包括连通在所述的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并且形成一条回路的第三通管和第四通管,第三通管上设置有蒸发器至冷凝器单向导通的单向阀,第四通管上设置有储液器和溶液泵。
又进一步的,所述的电磁阀设置在第四通管上、所述溶液泵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通管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溶液泵的两侧且与第四通管导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四通管上、储液器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空调系统包括连通在所述的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并且形成一条回路的第五通管和第六通管,所述第五通管上设置有压缩机,第六通管上设置有节流机构,所述的热管系统包括连通在所述的第一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并且形成一条回路的第七通管和第八通管,所述第八通管上设置有储液器和溶液泵。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储液器与溶液泵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双动力热管循环机组,通过为热管系统提供单独动力,满足了安装的便利性同时,也克服了传统的重力型热管的弊端,实现热管高效循环。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双动力循环热管空调机组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出的双动力循环热管空调机组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未经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45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