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字矿山中的爆破仿真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1144.3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3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婷婷;张明敏;潘志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 矿山 中的 爆破 仿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爆破仿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字矿山中的爆破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高效安全的数字化采矿技术成为了是我国矿业生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采矿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总体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而爆破的数字化自动化也是刻不容缓的内容。由于爆破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重复性,任何爆破的设计都是要根据矿山地质条件、矿岩的物理性质、设备条件、经济效益等约束条件进行。
目前,对于模拟爆破与爆破冲击波的系统模型主要有三类,即经验模型(或关联模型)、现象模型(或物理模型)、以及可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或数值模拟模型)。在模拟爆炸和爆破冲击波系统领域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了。针对爆破设计与仿真的需求,它们有如下几点不足和局限性:
1. 没有结合爆破原理和参数模型的计算,并不适用于采矿爆破;
2. 复杂的几何物体和场景需要太多的计算资源;
3. 部分需要特殊的硬件和软件;
4. 部分没有考虑三维场景中的障碍物体;
5. 速度与精度往往不能平衡。
往往对于爆破的设计与仿真,不仅仅需要模拟模型,还需要将爆破模拟与爆破参数及其设计相结合。对于爆破参数的设计,大多研究工作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对象和爆破方法,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爆破参数,如粗糙集和人工神经网络来训练关键的爆破参数。根据成功爆破经验,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来优化学习结果、优化爆破参数,其工作效果达到专家团队的级别。这些方法在自学过程中,模型完全利用了成功案例的优点,并回避了他们的缺点。所以如果优化模型用于设计工程爆破,它可以缓减爆破专家经验上的限制和缺陷,减少不好的爆破效果,甚至避免爆破灾害的发生。然而,优化模型的质量与输入的学习示例的数量和质量有紧密的联系。在学习样例的数量限制上,神经网络很难确保精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应用于数字矿山中的爆破仿真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爆破方式,
所述的爆破方式包括巷道掘进爆破、地下崩落采矿爆破、露天爆破;
步骤(2).设计爆破参数,根据步骤(1)所选择的爆破方式生成相应的爆破参数设计对话框,具体爆破参数设计步骤如下:
2-1.用户输入基本爆破参数,基本爆破参数包括岩石性能参数、断面参数、炸药参数、钻孔设备参数。
2-2.基本爆破参数设置好后,根据经验公式自动计算孔网参数,孔网参数包括各个类型炮孔的炮孔个数、炮孔深度、炮孔间距、炮孔排距、装药方式;
孔网参数计算模型如下:
炮孔总数计算公式为
(1)
其中,是炮孔总个数,为井巷断面面积,为岩石坚固性系数;
炮孔间距大小取决于两相邻炮孔之间矿岩坚固性系数和炸药威力,若两炮孔各自所在位置的矿岩坚固性系数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为相邻两个炮孔的炮孔间距,为调整系数,在1016之间,矿岩坚固性系数越大,取大值,岩石较软取小值;为炮孔半径;
若两炮孔各自所在位置的矿岩坚固性系数不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表示炮孔i至两孔之间分类岩体分界线的距离;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4)
其中,为炮孔密集系数,为按炮孔i所在位置矿岩坚固性系数计算的单孔负担面积,即炮孔爆破有效作用范围的水平面面积。
炮孔排距由炮孔密集系数与炮孔间距a计算得出,
(5)
2-3.根据基本参数和孔网参数,自动生成不同类型炮孔的单位炸药消耗量和炮孔装药量;岩石越坚硬,单位炸药消耗量就越大;而巷道面积越大,单位炸药消耗量就越小;炮孔装药量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为单位炸药消耗量,为炮孔深度;
2-4.根据爆破漏斗、最小抵抗线原理,得到最小抵抗线的参数值:
(7)
其中,为单孔装药量;为爆破系数,取值为0.20.5;
2-5.生成爆破效果参数,爆破效果参数包括飞石接近地面时的速度、爆破飞石最大距离、飞石飞行最大高度;
爆破飞石最大距离计算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11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