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渣剂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9648.1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陆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清县力拓炉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64 | 分类号: | C21C7/064;C21C7/00;C21B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从友 |
地址: | 3132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渣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溶液聚渣剂。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钢铁第一生产大国。市场对高品质钢铁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使得国内钢铁行业近十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钢铁制造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冶金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钢铁行业与国际上一些钢铁强国相比,其生产工艺、设备及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国产钢铁制品在产品结构、性能以及品种上与国外先进钢铁制造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普通品质的钢铁产能据世界首位,另一方面一些高品种钢还依赖进口。尤其重要的是由于生产工艺、设备以及管理方面的相对落后,使得国产钢铁的生产物耗、能耗技术指标存在很大差距,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例如国内许多钢铁制造企业(冶炼、铸造、铸管等)在铁水浇注时(或铁水入混铁炉或转炉前)一直用稻草灰或石棉灰做铁水覆盖、集渣材料,由于覆盖面小、覆盖层未能起到足够的保温效果,渣易随铁水浇入铸型。不仅操作中灰尘弥漫,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扒渣铁损大、扒渣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采用传统的集渣工艺的渣裹铁损为5.1~5.7 kg/t铁(而国外先进的钢铁企业在这一环节的一般铁损为0.75~1.25 kg/t铁)。
因此,近几年来,我国铁水脱硫工艺正迅速在相关钢铁企业中推广应用,但仍普遍存在脱硫后扒渣铁损大(通常采用的混吹CaO+Mg脱硫工艺渣裹铁损为4.958 kg/t铁)、扒渣难的问题。例如,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从2003年12月开始,运行铁水预脱硫工艺,从生产实践来看,处理后的铁渣同样存在碱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炉渣散而碎,不能形成渣系。因而造成扒渣时间长,扒渣过程中大量铁水随着炉渣流失,铁水损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产量及钢铁料消耗指标。因此,研制开发新型的高效聚渣剂,通过合理调整铁渣碱度,改变脱硫后铁渣粘度,降低渣中全铁含量,以降低铁损,一直是国内冶金行业发展规划中鼓励的一个重要产品。
发明内容
为了改变脱硫后铁渣粘度,降低渣中全铁含量,以降低铁损;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聚渣剂,加入该聚渣剂后,脱硫渣熔点降低,流动性改善,成渣效果好(炉渣呈大块状)、扒渣容易、扒渣净,有效地减少由扒渣引起的铁水损耗,实现高效节能。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聚渣剂,该聚渣剂由以下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经过破碎、粉碎、配料和混炼制得:
钠长石15%~20%; 萤石20%~25%;
废玻璃20%~30%; 生蛭石10%~15%;
碳酸钙10%~15%; 食盐1%~5%;
粉碎后的粒度为0.1~3.0mm。
上述的聚渣剂的物质指标包括:SiO2:60%~75%; Al2O3:8%~20%; Fe2O3:≤ 5.0%。
作为优选,所述的聚渣剂根据铁水包容量3吨以上粉碎后的粒度为1.6mm~2.5mm。
作为优选,所述的聚渣剂根据铁水包容量2~3吨以粉碎后的上粒度为0.9mm~1.6mm。
作为优选,所述的聚渣剂根据铁水包容量1~2吨以上粉碎后的粒度为0.45mm~0.9mm。
作为优选,所述的聚渣剂根据铁水包容量1以下粉碎后的粒度为0.25mm~0.45mm。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聚渣剂能够起到调整铁渣成分以改善铁渣性能的作用。即产品加入后,能与熔炼过程产生的产物迅速形成粘稠的块状渣团,使炉渣粘度急剧增大,金属液和渣界面之间产生较大的表面张力,从而使渣子和金属液体的分离变的十分容易。通过本发明实现了易于集渣和排渣,从根本上降低扒渣铁损,通过减低炉渣碱度、降低炉渣熔化温度,提高脱硫后铁渣的流动性。本发明使扒渣比传统工艺节省40%左右(使用本产品扒渣为15-20次,而老的除渣产品为27-35次),有效地减少由扒渣引起的铁水损耗,实现高效节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原料:
钠长石18%; 萤石22%;
废玻璃26%; 生蛭石15%;
碳酸钙15%; 食盐4%;
1)将钠长石、莹石、生蛭石、碳酸钙和废玻璃破碎;
2)粉碎,粉碎的粒度为1.6mm~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清县力拓炉料有限公司,未经德清县力拓炉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96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