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吡咯微球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7512.7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7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夏友谊;古绪鹏;殷刘岳;陈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73/06 | 分类号: | C08G73/06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周宗如 |
地址: | 243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吡咯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导电聚合物纳/微米结构功能材料是高技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众多的纳/微米结构中,导电聚合物微球因其在电子器件、药物释放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聚吡咯纳/微米结构由于易合成、高电导、稳定性佳等特点,再加上其所具有的电、磁、光、色等多方面的特殊性能,更是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兴趣(见“导电聚吡咯的研究”,高分子通报,2005,4,6-10)。目前,制备聚吡咯微球的方法主要是模板法,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为聚吡咯装饰的复合微球,若想获得纯的聚吡咯微球,后期必须进行模板的去除,致使操作过程繁杂,此外,模板除去过程还会不同程度破坏微球结构的完整性(见“壳层可控导电聚吡咯聚苯乙烯复合微球及聚吡咯中空微胶囊的制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6,1186-1188)。因此,实际上,大规模制备该导电聚合物微球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聚吡咯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简单的化学氧化聚合方法制备聚吡咯微球,并提供稳定的电导率与粒径。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聚吡咯微球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规定量将吡咯单体溶解于盐酸溶液中制得溶液A,所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4~6 mol·L-1,盐酸溶液与吡咯单体的体积比为2000:7;
(2)将六元瓜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步骤(1)得到的溶液A中,使所述六元瓜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浓度分别为0.005~0.05mol·L-1和0.01mol·L-1,室温下搅拌2h后得到溶液B;
(3)向步骤(2)得到的溶液B中一次性倾倒与吡咯单体同摩尔数的过硫酸铵,持续搅拌24h后,产物经过滤、大量蒸馏水和甲醇洗涤、40~80℃真空干燥后制得聚吡咯微球。
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数均分子量为1~3万。
本发明的所得产品室温电导率达0.5~2 S/cm(采用标准的四探针方法测定),直径为500~2500nm(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制备过程不涉及模板的合成和去除,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直径为500~800nm,室温电导率为0.5 S/cm的导电聚吡咯微球的制备。
室温下,先将1mmol(70μL) 吡咯单体溶解于20 mL4mol·L-1盐酸溶液中, 而后将六元瓜环、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上述溶液中,六元瓜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浓度分别为0.005 mol·L-1、0.01mol·L-1。室温下搅拌2h后,一次性倾倒1 mmol (0.2282g) 过硫酸铵,持续搅拌24h后,产物经过滤、大量蒸馏水和甲醇洗涤,40~80℃真空干燥后,即可。微球直径为500~800nm,室温电导率为0.5 S/cm。
实施例2:直径为800~1000nm,室温电导率为2 S/cm的导电聚吡咯微球的制备。
室温下,先将1 mmol(70μL) 吡咯单体溶解于20mL6mol·L-1盐酸溶液中, 而后将六元瓜环、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上述溶液中,六元瓜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浓度分别为0.01 mol·L-1、0.01mol·L-1。室温下搅拌2h后,一次性倾倒1 mmol (0.2282g) 过硫酸铵,持续搅拌24h后,产物经过滤、大量蒸馏水和甲醇洗涤,40~80℃真空干燥后,即可。微球直径为800~1000nm,室温电导率为2 S/cm。
实施例3:直径为1000~1500nm,室温电导率为1 S/cm的导电聚吡咯微球的制备。
室温下,先将1mmol(70μL) 吡咯单体溶解于20 mL5 mol·L-1盐酸溶液中, 而后将六元瓜环、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上述溶液中,六元瓜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浓度分别为0.05 mol·L-1、0.01mol·L-1。室温下搅拌2h后,一次性倾倒1 mmol (0.2282g) 过硫酸铵,持续搅拌24h后,产物经过滤、大量蒸馏水和甲醇洗涤,40~80℃真空干燥后,即可。微球直径为1000~1500nm,室温电导率为1 S/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7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