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菰ZR1基因cDNA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及其扩增引物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087311.7 | 申请日: | 2012-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8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 发明(设计)人: | 江绍玫;吴建利;王惠梅;施勇烽;江绍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07K14/415;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黎双华;徐关寿 | 
| 地址: | 330013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zr1 基因 cdna 编码 核苷酸 序列 及其 扩增 引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菰ZR1基因编码区、所编码的氨基酸和扩增引物。
背景技术
菰[Zizania lattfolia (Griseb.)]为宿根性多年生沼泽植物,系禾本科稻族菰属的一个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的池塘、沼泽中。菰的生长习性与水稻有很多相似之处,被普遍称作野生稻。经国内外学者多年研究表明,菰具有现代水稻栽培品种所需要的许多优良性状。如不感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茎秆粗壮、分蘖力强,耐低温和深水,灌浆成熟快;籽粒品质好,生物产量高等。菰的这些特性对于水稻的种质改良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是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源的理想野生资源。因此,自1960年起便有学者进行菰与水稻有性杂交的尝试,以期选育适宜低洼地区种植的耐沤、耐涝性强的优良水稻品种。但由于菰与水稻在分类上为不同属,亲缘关系较远,有性杂交不亲和,使这些努力未能成功。1978年,通化农科院朴亨茂等利用特殊杂交法——“复态授粉法”获得一株“水稻—菰”可能的杂种。不过细胞学观察表明,该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与母本水稻完全相同。尽管如此,该杂种自交后代性状变异深刻、类型丰富,多数数量性状改良效果明显,得到了部分形态、生育及经济性状方面有价值的材料。到目前为止,他们从这株“杂种”中经多年自交、选育,获得了一批优良品系,并培育出通31、通35,通36等系列新品种。此外,湖南农科院也成功地将菰核DNA转入水稻,并且获得了一个对纹枯病菌R. solani有很强抗性的转基因水稻品种4011(Zhan et al.,2001)。这些品系不仅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同时也是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十分有价值的材料。作为具备许多优良性状的野生品种,菰属植物有可能成为今后水稻分子育种的理想基因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上述转菰基因水稻材料都是通过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获得的,被导入DNA缺乏标记基因,因而存在导入效率低、导入效果鉴定难度大及控制机制缺乏、目的性较差等问题,这可能是借助菰基因的水稻分子育种处于徘徊状态的原因之一。
为了加速菰基因对水稻育种的利用研究,本发明申请人直接利用GenBank公布的8条菰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gene analogs, RGA)(GenBank登录号:DQ239429~DQ239436)为模板,分别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YZ4P1与YZ4P2;FL1P1与FL1P2;FL10P1与FL10P2;FZ14P1与FZ14P2;XFL50P1与XFL50P2;YFL16P1与YFL16P2;YFL25P1与YFL25P2;YL18P1与YL18P2),采用克隆池PCR法筛选菰基因组TAC文库,利用FZ14P1与FZ14P2引物对(模板的GenBank登录号:DQ239432)通过三轮实验筛选到2个阳性克隆(宋成丽,2007;江绍玫,2009)。后来的酶切和PCR实验证明,上述的2个阳性克隆插入片段完全相同,因此被视为同一克隆。以FZ14P1与FZ14P2为引物,以该阳性克隆为模板的PCR产物被测序,得到了被命名为ZR1基因的保守区386bp的序列。ZR1基因很能是一个病程相关基因,它又是来自菰属植物的一个尚未被克隆的基因,其在水稻抗性育种方面的应用具有诱人的研究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菰ZR1基因编码区,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由SEQ ID NO.1编码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获得上述菰ZR1基因编码区的扩增引物对SEQ ID NO:3 和SEQ ID NO:4,其特征在于:SEQ ID NO:3的核苷酸序列为ATGGAGACAATTCTAGCTGGTATC,SEQ ID NO:4的核苷酸序列为TCAGTGTGAAGAGGCATAGGTG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7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合器执行机构
- 下一篇:间位取代苯基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