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生种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4661.8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2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郑亚萍;王才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生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花生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发展花生生产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花生种植包括整地、播种、起垄、田间管理、收获。传统花生种植一般是一个地块一个品种,如果一块地需种几个品种,也是将品种按先后次序,播完一个,再播另一个,品种间不进行混作。这样在花生出苗生长过程中,因为相邻垄上为同一品种花生,植株之间的高度基本相同,使花生冠层受光面积、冠层内透光率和CO2的交流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冠层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荚果产量的提高。如何改进花生的种植方法以提高花生产量,这是本技术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花生种植方法,通过改变种植方法,以增加花生植株受光面积和CO2的交流,提高冠层的光合作用,进而提高荚果产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花生种植方法,包括整地、播种、起垄、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播种时,选择两个生育期相近、类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种,按垄相间排列,即:第1垄播种花生品种A,第2垄播种花生品种B,第3垄播种花生品种A,第4垄播种花生品种B,以此类推,其余种植过程同常规栽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选择两个生育期相近、类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种,按垄相间排列种植,这样在花生出苗生长过程中,不同垄上花生植株高度有一定差异,在田间形成波浪式冠层表面,可以增加花生冠层受光面积、冠层内透光率和CO2的交流,提高冠层光合作用,进而提高荚果产量。
本发明花生平均株高降低2.2%-2.7%,垄上植株基部CO2浓度和透光率分别增加3.7%-6.8%和8.3%-16.4%,冠层光合强度提高3.7%-6.1%,荚果增产10.1%-14.7%。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花生种植方法的试验田中花生出苗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一种花生种植方法的实施例,包括整地、播种、起垄、施肥、田间管理、收获,播种时,选两个在生育期相近,类型相同、植株高度不同的花生品种,按垄相间排列,即:第1垄播种花生品种A,第2垄播种花生品种B,第3垄播种花生品种A,第4垄播种花生品种B,以此类推,其余种植过程同常规栽培。这样在花生出苗生长过程中,在田间形成波浪式冠层表面,可以增加花生冠层受光面积、冠层内透光率和CO2的交流,提高冠层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花生产量。
以下是采用本发明花生种植方法和常规花生种植法在试验田对比种植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高产水平大田试验。
花生品种:山花7号和花育22号。
本发明技术:山花7号和花育22号隔垄种植,
常规技术:山花7号和花育22号分别连垄种植。
试验田垄距85cm,垄面宽50-55cm,垄上行距30-35cm,垄上播2行花生,相距30cm,穴距15cm,每穴2粒种子,春播覆膜栽培,亩施三料复合肥(N15%、P2O515%、K2O15%)80kg,耕翻25cm。种植结果见表1。
表1对花生冠层光、气、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表1结果表明,本发明花生平均株高降低1.4%,垄上植株基部CO2浓度和透光率分别增加6.8%和8.3%,冠层光合强度提高4.6%,荚果增产10.1%。
实施例二:中产水平大田试验。
花生品种:山花7号和山花9号。
本发明技术:山花7号和山花9号隔垄种植,
常规技术:山花7号和山花9号分别连垄种植。
试验田垄距85cm,垄面宽50-55cm,垄上行距30-35cm,垄上播2行花生,相距30cm,穴距15cm,每穴2粒种子,春播覆膜栽培,亩施三料复合肥(N15%、P2O515%、K2O15%)60kg,耕翻25cm。种植结果见表2
表2对花生冠层光、气、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未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46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