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络筒机的球状气圈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2301.4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欣欣;谢春萍;徐伯俊;苏旭中;刘新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H57/22 | 分类号: | B65H5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络筒机 球状 气圈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自动络筒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涉及在络筒机上安装一种气圈控制器来控制气圈形状和摩擦纱段长度,达到均匀络筒张力,减少纱线毛羽的作用。
背景技术
络筒作为织前准备的头一道工序,因速度高、纱路中摩擦机件多、摩擦力大,退绕气圈相对长且随退绕点位置的改变而有变化,对纱线毛羽影响极大,为公认的织前准备中毛羽增幅最为显著的工序。据大量前期研究表明,毛羽主要产生于络筒工序,增加幅度依纱线品种、络筒工艺、络筒机的型式与设备状态、筒子大小与型式等而异。
络筒机工作时,将纱管上的纱退绕下来卷绕到筒子上,纱线在退绕过程中会产生气圈。气圈形状影响摩擦纱段长度,摩擦纱段长度是影响分离点张力和管纱退绕张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控制气圈形状可以使络筒张力均匀,从而减少纱线毛羽。为减少气圈的不利影响,已有传统的气圈破裂器和新型的气圈控制器。传统的气圈破裂器不能随着退绕过程中气圈的变化而跟踪移动,使气圈始终受控。较为先进的气圈控制器可使气圈始终受控,但结构太复杂,加工制作难度大,成本高。而且这两种装置在络纱的过程中,纱线始终与气圈控制装置发生摩擦,不利于毛羽的减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全新的气圈控制方法,提供一种能够在络纱过程中有效控制气圈,减少毛羽的装置,并将其应用于络筒工艺中。同时提供的装置结构简单,整个装置便于安装、维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自动络筒机的球状气圈控制装置,配置在络筒工序中的预清纱器和管纱之间,该装置主要是两端扁平的球形气圈控制器和连动臂组成。
本发明可以应用在进行自动络筒机的技术改造,使其安装在管纱和预清纱器之间,通过自动调整气圈控制器的高低位置,减少纱线与气圈控制器的摩擦,来达到均匀络筒张力和减少毛羽的效果。该装置与现有其它技术相比,安装简便、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动络筒机气圈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自动络筒机气圈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一种自动络筒机气圈控制装置,包括球状气圈控制器(2)和连动臂(3)。所述的气圈控制器(2)成两端扁平的球状,由连动臂(3)带动。当自动络筒机开始运行时,管纱(1)逐渐退绕,在退绕的过程中产生气圈。球状的气圈控制器(2)由连动臂(3)带动,随着管纱(1)退绕的进行一起上下运动,使气圈控制器能始终控制纱线气圈的形状。气圈碰到气圈控制器(2)的底部发生破裂,破裂的气圈在球状的气圈控制器(2)内部运动,纱线所受的摩擦减少。预清纱器(4)设置在自动络筒机气圈控制器的上方。然后纱线进入其他络纱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23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