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水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1575.1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9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林;刘高峰;万远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陈伟勇 |
地址: | 2012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江河护岸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勾的透水框架。
背景技术
一般水下工程(航道整治、堤防、桥墩、港口码头等)实施后,工程建筑物附近水流动力变化较大,易因沿堤流、越堤流、绕流、漩涡等产生局部冲刷问题,导致水下建筑物局部河床刷深严重,造成坝头抛石坍塌跌落产生滑坡或崩岸,危及工程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带来工程量加大、投资增加且延误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需要对水下建筑物附近一定范围的河床表面进行保护。
经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软体排(加混凝土连锁块压载或砂肋压载)被证明是效果较优的护底结构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水利、水运工程中。其主要优势在于排体自身结构相对牢固,可适应一定幅度的滩面河床变形,对局部水流改变较小,不影响行洪、航运等。
在软体排多年的运用实际中,还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困扰着水利水运工程界:
(1)在局部水流的作用下,排体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冲刷坍陷、排布撕裂、排布暴露在外甚至排布悬空等现象,需要一定的后期经常性维护工作;
(2)尤其在软体排的边缘或者坡度略大、地形变化稍剧烈的地方,压载会因地形坡度的变化而失稳脱离软体排,导致软体排因失去压载保护而被掀开或撕裂,防护功能部分降低或丧失;
(3)软体排铺排施工要求较高,需要一定专业设备,且还存在水下施工定位难、放排误差控制难、接缝及不规则段衔接、排尾翻转、排体收缩、后期检测难等问题影响软体排护底效果;
(4)当水下坡度较大时,不适合软体排护底。
多年来,国内外诸多工程单位一直就如何优化和提升软体排护底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都基本难以从根本上克服上述难题,可见该问题已经成为决定水利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造成软体排易破坏的核心问题在于排体自身消减水流能量的效果不佳,不能在排体上利用天然淤积的泥沙增加压载(促淤效果不佳),且在失稳条件下不具备咬合和勾连效果。
在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实际中,出现了改进的软体排技术,如图1所示,其主要是在排体易出现破坏的险工险段及排体边缘增加普通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经工程实践证明普通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的主要缺陷在于:
一方面,由于单个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的重量较小,水流的行近流速增大时,水流对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的作用力也增大,容易导致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滑动、翻滚失稳;另一方面,由于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群的阻水作用,在其周围形成的水流结构和旋涡体系会使得防护带边缘各处出现较深的冲槽,当冲槽达到一定坡度时,框架体会滚落入冲槽中从而失去滩面压载守护效果。
尽管当前工程施工中就透水框架体勾连性较差的问题多采用串联群抛的方式加以改进,但亦导致其对河床变形的贴附性变差,造价增大,相应对施工工艺的要求亦变高,同时也还难以避免压载失稳及排体破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护底结构中的透水框架相互间勾连性差,和对河床的贴附性差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可使各个透水框架能勾连在一起,不会滑动、翻滚的透水框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架,其整体为正三棱椎体,由6根长度相等的框杆相互连接;还包括,在所述正三棱椎体4个顶点处分别具有一延一根所述框杆向外延伸出的勾连部件。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具有可勾连部件的框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连接第二连接部的杆状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勾连部。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勾连部为L型,或镰刀型,且勾连方向各异。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钩挂方向分别二二对应反向设置。
进一步特征为构成所述正三棱椎体框架的框杆长度为80cm-120cm。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第一连接部长度为10cm-30cm,第二连接部的长度为140cm-160cm。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框杆的材料为螺纹钢混凝土。
本发明的优点为:
本发明的透水框架水下护底结构与普通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相比,它不仅能代替压载物,同时也能完全代替软体排,是一种新的水下工程护底技术,其优势有:
(1)在原正三棱椎体透水框架结构基础上,增加了4个不同方向的可勾连部件,它能使得原先散体的正三棱椎体框架咬接在一起,形成护底群结构,即使局部水流速度较大,由于周边结构的互相掩护与保护作用,难以冲走单个自勾连式透水框架结构,从而能起到良好的水下护底及保护局部河床不受冲刷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15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刺激男性性功能的膳食补充剂
- 下一篇:一种基于衬底偏置的超低耗电流复用混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