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0762.8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5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宋行宾;杨培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王莹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节能和光伏发电是现代建筑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项潜力大、价值显著的新技术。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装置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和载体所构成的电池组件,将电池组件安装在朝阳的屋顶上面,由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并聚集电能输入电网,聚集电能输入电网的技术方案很多,属于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而光伏发电装置的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柱31、梁32和天花板33,在梁32上安装析条34和隔栅35,隔栅35上安装屋面板36,屋面板36上铺防水层(或油毡)37,防水层37上盖瓦片,电池组件38安装在瓦片上面。上述已有光伏发电屋顶技术存在的缺点为:一是结构复杂,安装麻烦。并且在屋顶上作业,劳动强度大,很吃力;二是消耗材料大,材料加工工序多,人工费用高;三是不耐用,容易破损,使用寿命短;四是屋顶与电池组件连接安装牢度差,维修更换麻烦;五是外形土笨,不美观。另一方面,已有屋顶的各衔接处依靠砖块、水泥、油毡、胶水等堵塞、密封,施工时麻烦,防漏、防浸性能差,维修困难。
另外,普通的安装电池组件的光伏装置,需要能够抵御五十年风载作用,因此需要预制水泥基础,这样就会破坏原有屋面;水泥基础以及屋顶防水层修护均会提高光伏系统的成本;另外现有支架加工误差以及装配误差均会导致支架难以安装。并且,普通的光伏装置配重很大,对楼顶的支撑能力要求也很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光伏装置抵御风载的能力,并降低光伏装置的安装难度。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装置,包括在由前向后方向上由下向上倾斜设置在底座上的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的后侧设置有由后向前方向上由下向上倾斜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导流板。
其中,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上端相接。
其中,所述光伏装置还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由后向前方向上由下向上倾斜设置于导流板后侧。
其中,所述扰流板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其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光伏组件前支撑柱和光伏组件后支撑柱,分别支撑所述光伏组件的下端和上端。
所述导流板上端固定于所述光伏组件后支撑柱上。
其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扰流板前支撑柱,所述扰流板前支撑柱支撑所述扰流板的下端;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扰流板后支撑柱,所述扰流板后支撑柱支撑所述扰流板的上端。
其中,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两根并排间隔设置的底座板,所述底座板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光伏组件前支撑柱、光伏组件后支撑柱和扰流板前支撑柱分别安装在所述导轨上。
其中,所述光伏组件前支撑柱和光伏组件后支撑柱上分别设置有开口槽,光伏组件的端部插入开口槽内。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光伏装置,通过设计导流板以降低体型系数,减小风载荷作用时的上拔力;通过设计扰流板以改变气流速度,产生向下的压力,并且扰流板能够起到增加重量的效果,减小风载荷 作用下上拔力和偏移力;通过设计导轨组成的底座以及其上的支撑柱,使得被支撑的光伏组件、导流板和扰流板安装方便稳固,且能够方便组成阵列式的整体,来使光伏装置更加牢靠。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光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图3中视图I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3中视图II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5中视图III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4中视图IV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3中视图V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导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扰流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压条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式光伏装置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7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静电艾烟净化器
- 下一篇:温度、CO2双驱动模式新风空调智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