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化工集中区污水强化预处理工艺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0087.9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朱长林;冯锋;梁祎;方赓;刘明星;郑思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1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化工 集中 污水 强化 预处理 工艺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学科中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化工集中区污水强化预处理工艺技术。
背景技术
为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国家政策鼓励将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生产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实行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逐步实现污染控制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控制的转变。但在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厂会出现进水难降解COD浓度高、可生化性B/C值低、水质和水量变化幅度较大等问题,使得常规生化处理系统无法适应进水水质的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化工集中区污水强化预处理工艺技术,以实现去除生物难降解物质将其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提高废水CODcr去除率及可生化性B/C值。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针对化工集中区污水强化预处理工艺技术,包括一调节水解酸化池,一水解沉淀池和一污泥回流池。所述的调节水解酸化池采用氧化沟池型,池内分段设置2~5台低速潜水推流器,使池内产生循环水流,并防止池内污泥沉积,污水进入后与池内数倍于进水的循环水流混合,从而起到匀质的作用,同时利用池体中的厌氧活性污泥降解进水中的生物难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以改善污水的可生化性B/C值,从而有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达到较高的CODcr去除率。
所述的水解沉淀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并设置周边传动刮泥机,避免由于泥水分离不彻底而导致水解酸化污泥影响生化系统的微生物活性及降低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所述的调节水解酸化池还设置一搅拌器,可充分混合池内水质,防止悬浮物的沉淀可起到水质调节和水解酸化的作用。
所述的污泥回流池,池内设置有污泥回流泵,用于将水解沉淀池中的污泥经回流调节堰排至污泥回流池的回流污泥排至调节水解池中,并设置剩余污泥泵,用于将水解池剩余污泥提升至污泥浓缩池,设置该池的目的是能够将调节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得水解酸化菌能充分降解有机物或者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生物降解有机物,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可生化性B/C值。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集水质水量调节和水解酸化功能为一体,既节约建筑用地,减少投资,又方便集中管理。
(2)调节水解酸化池、水解沉淀池和污泥回流池三个构筑物自成系统,一方面解决了调节水解酸化池污泥浓度持续偏低,微生物量少、活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厌氧污泥进入生化系统,对好氧微生物造成的冲击。
(3)充分利用水解酸化优势菌种降解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低废水毒性,提高废水可生化性B/C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污水处理工艺如图1所示,在一级物理处理(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沉砂池)和二级生化处理(AAO生化池-二沉池)工艺流程之间,加入强化预处理工艺,即调节水解酸化池-水解沉淀池-污泥回流池。
所述的调节水解酸化池采用氧化沟池型,池内分段设置2~5台低速潜水推流器,使池内产生循环水流,并防止池内污泥沉积,污水进入后与池内数倍于进水的循环水流混合,从而起到匀质的作用,同时利用池体中的厌氧活性污泥的作用降解进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以改善污水的可生化性B/C值,从而提高后续好氧处理单元的去除效率。所述的调节水解酸化池设置一搅拌器,可充分混合池内水质,防止悬浮物的沉淀可起到水质调节和水解酸化的作用。调节水解酸化池的容积大小根据污水处理量和停留时间来确定,该池底部设置污泥回流管,底部和中上部设置放空管,池内设置潜水推进器,达到泥水充分混合。在化工废水比例占污水处理厂规模90%以上,水力停留时间18-24h,污泥浓度保持在3000mg/L时,污水处理效果最佳。
所述的水解沉淀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采用全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机和污泥回流调节堰门来实现泥水分离。其工作过程是:调节水解酸化池混合液进入水解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出水自流入二级生化处理系统。设置该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泥水分离不彻底,导致水解酸化污泥影响生化系统的微生物活性及降低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水解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0.47m3/m2·h,水力停留时间4.7h,污水处理效果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