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来源于海洋疣孢菌的多环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9317.X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9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新;刘雪婷;王倩;宋福行;陈彩霞;王剑;郭徽;代焕琴;黄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93/10 | 分类号: | C07D493/10;C07D519/00;A61K31/365;A61P31/06;C12N1/20;C12P17/18;C12R1/2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来源于 海洋 疣孢菌 多环聚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来源于海洋疣孢菌的多环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属于放线菌目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目前只有3个种被正式报道,为Verrucosispora gifhornensis HR1-2T,Verrucosispora luteaYIM 013T和Verrucosispora sediminis MS426T,且已发现的疣孢菌属菌株不多,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报道也很少。2004年Fiedler研究组从疣孢菌AB-18-032次级代谢产物中得到了结构新颖的多环聚酮类化合物abyssomicin B~D,其中abyssomicin C强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甚至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2008年Fiedler和Süssmuth还对另外一株疣孢菌V.gihornensis MG-37进行了深入的化学分离工作,得到一系列新型抗肿瘤的氨基呋喃化合物,命名为proximicinsA~C。选择该属的菌种进行深入的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对发现新结构、新活性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来源于海洋疣孢菌的多环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环聚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式如式I所示:
(式I) (式II)
其中,R为式II或OH或OCH3。
当R为式II时(化合物MS100128-1),其结构式如式III所示:
(式III)
当R为OH时(化合物MS100128-3),其结构式如式IV所示:
(式IV)
当R为OCH3时(化合物MS100128-6),其结构式如式V所示:
(式V)
上述式I化合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酯及溶剂合物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所述多环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疣孢菌(Verrucosispora sp.)MS100128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收集发酵液;
2)对所述发酵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从上清液中分离得到所述多环聚酮类化合物。
其中,所述疣孢菌(Verrucosispora sp.)MS100128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其已于2012年03月0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CGMCC No.5847。
所述液体发酵培养的培养基由下述物质组成:淀粉、葡萄糖、甘油、玉米浆粉、细菌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CaCO3和水;
以上成分在培养基中的浓度分别为:淀粉10g/L、葡萄糖10g/L、甘油10g/L、玉米浆粉2.5g/L、细菌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2g/L、NaCl1g/L和CaCO33g/L。
所述培养基的pH值为7.2-7.5。
所述液体发酵培养的条件为:在28℃旋转震荡培养5-6天;所述旋转的转速为200-220rpm。
从上清液中分离得到多环聚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上清液进行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的柱层析分离,以丙酮-水为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分别收集体积分数为55%-60%丙酮水溶液的洗脱组分和体积分数为75%-80%丙酮水溶液的洗脱组分;
b)将收集的体积分数为55%-60%丙酮水溶液的洗脱组分浓缩除丙酮后经反相硅胶柱层析,以乙腈-水为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体积分数为30%-35%乙腈水溶液的洗脱组分;将体积分数为30%-35%乙腈水溶液的洗脱组分经反相HPLC分离,以体积分数为42%-45%的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得到式I中R=OH的化合物和式I中R=OCH3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93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