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波段低插损高抑制微型带通滤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8091.1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戴永胜;吴迎春;陈建锋;范小龙;李旭;戚湧;吴建星;韦晨君;郭风英;韩群飞;尹洪浩;左同生;冯媛;谢秋月;李平;孙宏途;汉敏;王立杰;陈少波;徐利;周聪;张红;陈曦;於秋杉;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H03H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551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段 低插损高 抑制 微型 带通滤波器 | ||
1.一种C波段低插损高抑制微型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输入电感(Lin)、由第一电感(L4)和第一电容(C4)并联而成的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由第一耦合电感(L43)和第一耦合电容(C43)串联而成的第一电磁耦合电路(L43、C43)、由第二电感(L3)和第二电容(C3)并联而成的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由第二耦合电感(L32)和第二耦合电容(C32)串联而成的第二电磁耦合电路(L32、C32)、由第三电感(L2)和第三电容(C2)并联而成的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由第三耦合电感(L21)和第三耦合电容(C21)串联而成的第三电磁耦合电路(L21、C21)、由第四电感(L1)和第四电容(C1)并联而成的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由第四耦合电感(L41)和第四耦合电容(C41)串联而成的第四电磁耦合电路(L41、C41)、输出电感(Lout)、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输入端口(P1)与输入电感(Lin)连接,输出端口(P2)与输出电感(Lout)连接,该输出电感(Lout)与输入电感(Lin)之间并联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和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在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与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之间串联第一电磁耦合电路(L43、C43);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与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之间串联第二电磁耦合电路(L32、C3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与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串联第三电磁耦合电路(L21、C21);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与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串联第四电磁耦合电路(L41、C41);所述的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和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波段低插损高抑制微型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 、第一电磁耦合电路(L43、C43)、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 、第二电磁耦合电路(L32、C3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第三电磁耦合电路(L21、C21)、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第四电磁耦合电路(L41、C41)、输出电感(Lout)、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均采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实现,其中输入电感(Lin)、输出电感(Lout)均采用分布参数的带状线实现,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均采用三层折叠耦合带状线实现,第一耦合电容(C41)、第二耦合电容(C32)、第三耦合电容(C21)、第四耦合电容(C41)均分别采用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与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之间、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与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之间、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与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与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容实现,第一耦合电感(L43)、第二耦合电感(L32)、第三耦合电感(L21)、第四耦合电感(L41)均分别采用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与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之间、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与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之间、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与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与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感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要求的C波段低插损高抑制微型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采用分布参数三层折叠耦合带状线结构实现,其中每层带状线一端悬空,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要求的C波段低插损高抑制微型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电磁耦合电路(L43,C43)中,第一耦合电感(L43)采用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和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感实现,第一耦合电容(C43)采用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和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容实现;第二电磁耦合电路(L32,C32)中,第二耦合电感(L32)采用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和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感实现,第二耦合电容(C32)采用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和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容实现;第三电磁耦合电路(L21,C21)中,第三耦合电感(L21)采用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和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感实现,第三耦合电容(C21)采用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和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容实现;第四电磁耦合电路(L41,C41)中,第四耦合电感(L41)采用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和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与Z字形交叉耦合带状线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感实现,第四耦合电容(C41)采用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和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与Z字形交叉耦合带状线之间空间耦合和分布参数电容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809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折叠包装盒
- 下一篇:电极防腐蚀剂、使用电极防腐蚀剂的发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