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敷设方法及其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7978.9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3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徐艺;李有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超;徐艺;李有胜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王玉梅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敷设 方法 及其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敷设方法及其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力电缆的敷设方式一般分为直埋电缆、穿管敷设、隧道中敷设三种,
每回路三相电缆的一般为分层布置:排列形式为水平、垂直及三角排列。
当电缆芯线上流过交流工作电流或故障电流时,就会形成自感及互感交变磁通,即会在自身金属护套上产生感应电动势,即自感电势;另外,也会在相邻电缆的金属护套上产生互感应电动势,即互感电势。此感应电势为沿电缆轴线分布的故称纵感应电动势,此时,电缆金属护套若有两点接地则形成电流,有电流经过电阻时就会发热,从而造成电能损耗,并减少电缆的载流量,缆运行不得超过一定的环境温度。
为了减少电缆线路的损耗提高电缆的输送容量,对于单芯电缆的金属护套的接地方式,除了有铠装丝的以外,一般均采用单点接地或交叉互联接地方式,该感应电势有时不但会危及人身安全同时还会击穿外绝缘层。
为了防止或减少铝护套产生的纵感应电动势形成环流,一般有:电缆均分3段,电缆中间段交叉互联后经护层保护器接地,两端电缆直接接地(电缆较长时);电缆一端经护层保护器接地,另一端接地两种办法(电缆较短时)。
交又互联法能实现感应电压在一个整循环段内可以抵消一部分感应电压,并且每根电缆由于铝护套有电气联系,又由于整循环段的两端直接接地,每根电缆的铝护套又都是一根良好的屏蔽线或回流线,可有效的降低感应电压。
单端直接接地法可以实现有感应电压而无感应电流,但由于铝护套相互间无电气联系且只有一点接地,不能起到屏蔽线或回流线的作用。
工程设计中一般对于短电缆采用一端直接接地,另一端采用经护层保护器接地;对于长电缆采用均分3段,中间段金属护套交叉互联后经护层保护器接地,两端直接接地。
所谓交叉互联方式,一般把电缆等分成3段,每段的A、B、C三相的铝护套交叉换位,即A相护套联至B相,B相护套再联至C相。各相芯线不动,这样在一个整循环段中由于护套联在不同相电流上感应的电压互差120度,总相量和可以抵消一部分,最好抵消为零。一般排列方式是难以在一个交叉互联段内使纵感应电压抵消为零的;一个回路正三角排列时理论上可以解决纵感应电压抵消为零的,但往往一个电缆沟或隧道有多个回路电缆,多个回路正三角排列布置不合理时纵感应电压就不能抵消为零,有时反而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多回路敷设时缆铝护套纵感应电压较大;现有的电缆布置及排列方式在一个整循环段内交叉互联后难以、甚至不能实现相互抵消为最小或为零,节能效果差;现有屏蔽线及回流线的布置也难以使回流线或屏蔽线在电缆正常工作时无感应电压及损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缆敷设方法,将一组以上的三相电缆沿同心圆的圆周方向布置,使同组的三根电缆不仅位于同一圆周上,且两两间的夹角均为120°。因圆心到各电缆的距离是相等的,各回电缆三相电流大小相等,相角120°是平衡系统,故三相电缆之间不会产生感应电压。屏蔽线或回流线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感应电压的。
为降低故障情况下各组三相电缆之间的感应电压,将三相电缆的屏蔽线或回流线布置在前述同心圆的圆心处。将屏蔽线或回流线置于圆心处,屏蔽线或回流线布置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纵感应电压为零是不起到作用的,即无感应电压,也无环流,但一旦发生故障,由于系统短路电流不对称,就会在屏蔽线或回流线上产生纵感应电压,从而形成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形成的磁通总是阻止原磁通变化的,则可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
电缆敷设支架包括支架主体,以及设置在支架主体上的电缆支承座,电缆支承座的个数为3n,n≥1;每三个电缆支承座为一组,所述电缆支撑座沿同心圆的圆周方向设置,且同组的电缆支承座位于同一圆周上,两两之间的夹角为120°。将同组的三相电缆放置在同组的电缆支撑座上,即可保证同组的三根电缆不仅位于同一圆周上,且两两间的夹角均为120°,使电缆护套的纵感应电压较小且可以相互抵消到最小或为零(系统电流对称、排列布置对称且合理、分段长度均等)。此外,相间有一定间距便于散热、便于安装接头及附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支架主体上还设有中心环,中心环位于前述同心圆的圆心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超;徐艺;李有胜,未经李超;徐艺;李有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79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