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灯具的灯罩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7916.8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小柴明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V3/02 | 分类号: | F21V3/02;F21V31/00;F21W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灯具 灯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具的灯罩,详细而言,涉及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车辆用灯具的灯罩。
背景技术
作为在对薄壁的树脂成型品进行注塑成型时不使成型品产生毛刺的方法,提出有下述方案:将定模和动模的配合面(分型面)设置成与模具的合模方向平行。由此,即使由于熔融成型树脂的注塑压力而导致朝向开模方向的力施加至模具,朝向使模具分离的方向的力也不会施加至配合面,因此,能够抑制在配合面产生毛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50472号公报
但是,对于上述的防止毛刺产生的方法,由于设置于模具的配合面的位置被限定,因此会对模具设计的自由度产生制约,在模具的设计和制作中会花费较多的功夫和时间,从而导致模具制作成本升高。因此,最终成为导致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述这样的车辆用灯具的灯罩:其注塑成型用模具的设计自由度较高,不会伴随有模具的大型化、复杂化,并且,能够利用现有的设备来成型,实现了薄型轻量化,且抑制了毛刺的产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灯具的灯罩,所述车辆用灯具构成为,一端具有开口的透明的灯罩、和具有开口的壳体的各自的开口端部彼此经由密封件嵌合并固定在一起,并且,在内部收纳有光源,所述车辆用灯具的灯罩的特征在于,所述灯罩由设计面和从该设计面立起的环状的腿部构成,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朝向外部透过所述设计面,所述腿部的与所述设计面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端部具有:密封肋,其嵌合并经由密封件固定于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端部设置的环状的密封槽;和环状的防水肋,其从所述密封肋以覆盖所述密封槽的方式延伸,所述密封肋的壁厚比所述设计面的壁厚要厚,所述防水肋的壁厚比所述密封肋的壁厚要薄,且所述防水肋的靠所述密封肋侧的壁厚比靠末端侧的壁厚要薄。
而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设计面的壁厚小于2.5mm,所述防水肋的从所述密封肋开始1mm的长度区间的壁厚为0.8mm,从所述1mm的长度区间的与所述密封肋相反一侧的末端至所述防水肋的末端的2mm的长度区间的壁厚为2.5mm。
本发明的灯罩具有:密封肋,其经由密封件嵌合固定于壳体的密封槽;和防水肋,其从该密封肋以覆盖密封槽的方式延伸,使密封肋的壁厚比灯罩的设计面的壁厚要厚,使防水肋的壁厚比密封肋的壁厚要薄,并且,使防水肋的靠密封肋侧的壁厚比靠末端侧的壁厚要薄。
由此,能够起到下述这样极其优异的效果:在灯罩成型用模具中,由填充至用于成型防水肋部分的型腔中的成型树脂产生的朝向开模方向的压力得到抑制,即使以会在现有的灯罩的防水肋的末端部产生毛刺这样的注塑压力来进行成型,也能够抑制毛刺的产生。
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辆用灯具的灯罩:其注塑成型用模具的设计自由度较高,不会伴随有模具的大型化、复杂化,并且,能够利用现有的设备来成型,实现了薄型轻量化,且抑制了毛刺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一般的灯罩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2是模具在图1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树脂成型品的薄壁部的厚度和注塑压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现有的灯罩的说明图。
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是加入本发明的灯罩后的图4的A部放大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部分的成型模具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车辆用灯具;
10:灯罩;
11:设计面;
12:腿部;
13:密封肋;
13a:外表面;
14:防水肋;
14a:第1防水肋部;
14b:第2防水肋部;
20:壳体;
21:密封槽;
21a:内表面;
30:灯室;
35:光源;
40:密封件;
50:定模;
60:动模;
65:型腔;
65a:第1型腔部;
65b:第2型腔部;
65c:第3型腔部;
70: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79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动夹持系统
- 下一篇:群机器人控制器、群机器人控制方法及控制器终端